20141130

最後一post

多謝諸君捧場﹐這裡宣告終結﹐
小弟轉場﹐追尋新感覺﹐新方式﹐新的自己﹐
如有興趣請去:
自毀影評
(不去亦無妨﹐haha) 希望以後都能抱著今晚就死﹐一期一會的心情做人﹐感謝。

20141125

把幾火@九龍城書節

把幾火又去九龍城書節﹐本週六(29)﹐12至6左右啦。

28號位﹐二樓﹐要上樓梯﹐應在球場內。
希望高雅低俗無定向風﹐樣樣有些啦。
只擺一天﹐有今生冇來世﹐歡迎來看看。

最方便應由樂富地鐵站B出﹐上番聯合道﹐向九龍城方向行5-10分鐘。
同理﹐由九龍城廣場往樂富走亦可。

http://kowlooncitybookfair.creativehk.edu.hk/

20140924

Only God Forgives ------ 談《Hero 2014》最終回

一、煲煙


「香煙」與「線香」兩個符號﹐在視覺上結合

「吸煙者略有些討厭﹐但這種取厭不過是屬於物質性質﹐而不吸煙者之取厭於吸煙者則是精神上的」
林語堂

Hero 2014最終回好o野在﹐畀到「食煙」一個意義。

1997年的日劇風潮﹐例如《悠長假期》、Beachboys、《戀愛世紀》﹐於香港青年言﹐其中一個震撼處﹐是劇中人不斷食煙﹐事前事後都喫﹐連松隆子都食煙﹗回溯整個九十年代日劇思潮﹐皆是對職場、家庭的反叛﹐走到極致﹐是98年《世紀末之詩》兩個男人舍離一切﹐而無染著﹐潛入水底。日劇劇中人一支煙駁一支煙﹐反抗社會的意味亦太明顯。

到了《Hero2014》﹐木村拓哉很少煲煙﹐唯有在Pub中才不離手﹐其象徵也很清楚:
香煙代表自由、反抗、理想。
這腐敗的俗世﹐主角久利生每集都要面對道德抉擇﹐他秉持的簡單價值﹐包括正義、誠實、善良﹐行之不易。
官僚化、茫無所依、人心散渙﹐處處貼著「禁煙」標貼的世界﹐木村(日本人的投射)也唯有處於這與世隔絕的理想國(Pub)﹐才能抒發他底渴望公平社會的願望。

於是﹐木村跟北川景子談少年時改邪歸正的傷心往事﹐濃濃地噴出幾大口煙﹐其意義﹐亦從90年代關注個人利益(反抗建制)﹐轉變為重新喚醒國人思考道德問題。

最後半小時﹐木村拜祭已故上司兒玉清﹐墓前燒香﹐於是「香煙」與「線香」兩個符號﹐在視覺上結合。

死生契合﹐Hero2014從一個人跟官僚制度的鬥爭﹐回到師徒情誼﹐再走到日劇愛談的價值承傳問題。
兒玉清一生追求正義的價值觀﹐pass到吐霧吞雲的木村拓哉﹐再繼承到流氓出身的北川景子身上。一如香煙被標籤為有毒﹐這對男女均出身不良。而結局木村不辱使命﹐伊亦追求夢想﹐上下求索﹐準備考檢察官司法試。

即使生命早晚要結束(食煙會生cancer)﹐但過眼未變雲煙﹐木村和北川﹐亦從男女愛情的曖昧關係﹐昇華到亦師亦友﹐而只要繼續以心傳心﹐真理、公義仍會長留人心。

吸煙並不簡單﹐只適合selected souls。不合格的人﹐沒理想的人﹐不打算反抗的人﹐貌醜﹐格衰﹐人臭﹐一路煲一路踎﹐一路印腳一路吐痰的賤人﹐沒資格吸煙﹐尤其中國人﹐滾開。

二、天啟


中楣不入﹐木村遇上「天啟」

「所謂正義,只在特撮電影和《少年JUMP》才會存在。」
古美門研介

《Hero2014》最終回另一要點﹐是跟Legal High(堺雅人)有對話。

小說《卡拉馬助夫兄弟們》的名句﹐是「沒有上帝﹐一切皆可為」(大意)。
Legal High劇中人的宗旨﹐則是「沒有真象﹐我做咩都可以」(設計對白)。
Legal High到達曰劇虛無主義的頂峰﹐除了個人利益﹐否定人間所有道德價值﹐沒有事實﹐沒有公義﹐沒有真相﹐所有人皆盡情洩慾﹐為擢取私利﹐為錢﹐主角用一把三寸不爛的爛口﹐為一啖氣而無所不為。

兩相對照﹐就見到《Hero2014》最終回法庭戲的聰明:
木村拓哉不去跟前輩檢察官爭論「何謂正義?」﹐「何謂對錯?」等道德問題﹐擺脫羅生門(「沒有真相」)的窠臼﹐直接跳到《同一屋簷下》江口洋介秉持的幼稚園哲學: 「不要貪婪﹐不要說謊」。

什麼叫「正義」﹐什麼叫「真相」﹐人言人殊﹐我只問你﹐你說的是否你知道的事實﹐你有無說謊。
於是回到道德心的根本﹐即使沒有真相﹐只要你「誠實」﹐講出你心中所想﹐就保護了「正義」的基礎。

木村跟前輩檢察官爭持不下時﹐走到法庭的一角窗前﹐靜默地仰望上蒼。
一如古畑任三郎(田村正和)﹐木村不催逼﹐不會動刀動槍﹐他只提出問題﹐等待前輩檢察官可會反省﹐ 然後講出真相。
如套進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小說處境﹐恰恰倒轉﹐Hero2014劇中人相信有神存在﹐則在上帝面前﹐人要面對真正的自己﹐不談該做什麼﹐但至少要問自己﹐到底有什麼絕不可為﹐例如說謊。

出Credit前那場戲﹐公園棧道﹐花樂月眠﹐檢察廳眾人談笑風生﹐幾個吊臂鏡頭﹐來回縱合﹐整個Bird's-eye view﹐最佳的詮釋﹐那是上帝的pov。於是Hero2014最終回﹐觀眾見到在wrath of God之前﹐人要知所行止。
地獄鬼國人心淪喪﹐就是不信鬼神﹐不信報應﹐亦不相信「等天收」。日寇與鄰近地區﹐其高下亦在此。

君不見Hero 2014處處見「神跡」﹐如第9回﹐木村臨門一腳﹐中楣彈出﹐鬼斧神功﹐不比專踢假波的巴西朗拿癲奴遜色﹐不是別的﹐此正是天意。

20140918

沒有樽爆的日子 ------- 談電影版《男人唔可以窮》

一、古惑仔


20年過去﹐《古惑仔》的牧師(林Sir)﹐變成《男人唔可以窮》的阿爸(智叔)

片初一班麻甩佬公屋球場踢波﹐一言不合立即開拖﹐小弟才明白﹐《男人唔可以窮》的subtext﹐原來是《古惑仔》。

監躉陳偉霆(《紮職》)出冊﹐轉行炒倫敦金﹐即古惑仔轉型﹐殺人不見血﹐用新手法搵食。
李燦森(《香港製造》)回魂﹐轉做銀行職員﹐重供了兩層樓﹐不再住公屋。
廢柴黃宗澤(跛Co)﹐走入邪道﹐愈趨惡毒﹐末了利用殘廢的親生阿爸(廖啟智)﹐跟大佬謝天華(Laughing哥)奪權上位。

舊版《英雄本色》的探長龍剛﹐蛻變成《古惑仔》「講耶穌」的牧師(林尚義)﹐本片再變﹐變成「講道理」的阿爸(廖啟智)。
狗改不了吃屎﹐龍剛、牧師都叫不了古惑仔遷善改過﹐其實見到香港人的世故和犬儒 (認清現實殘酷)。
《唔可以窮》描寫的「古惑仔」﹐何止不再張狂﹐重很快收皮﹐聽完「阿爸」智叔的道理﹐流下兩行清淚。父權馴服後﹐跟家庭重修舊好(跟中國新移民結婚生仔)。
結局古惑仔伏法認罪(謝天華向智叔下跪)﹐轉做正行﹐徹底跟主流同化。

廿年過去﹐香港不再是香港﹐古惑仔也再無古惑可行。

大勢使然﹐今日香港就是如此﹐半死不活﹐雙目無神。假日佔領中環﹐罷課不罷學﹐抗爭都講Love and Peace﹐最好春夢一場﹐什麼都沒有發生。一如主流社會排除癲狗、黃洋達之流﹐古惑仔已死﹐陳浩南的快意恩仇﹐不合主流意識﹐甚至不容於戲院那小小的銀幕。

二、港女


《古惑仔》電影發展到末流﹐轉型為《旺角風雲》、《去吧查fit人兵團》等後設、調侃黑社會的電影。
港男港女片多年發展﹐到《男人唔可以窮》﹐亦跟葉念琛一類有不同﹐直指香港只有「港男」﹐沒有「港女」。「港女」只是父權社會製造的幻象﹐用來掩飾港男的自私、逃避現實。港男沒有成就﹐沒有夢想﹐於是將女人stereotype﹐以為用錢、權力慾﹐就能將不受羈勒的港女﹐控制於股掌。

《唔可以窮》女主角Stephy自己賺錢買Chanel手袋﹐自己出錢醫細佬痙攣﹐後來重移民英國﹐其實是電影重點。
港女好本事﹐好有錢﹐根本佢地唔係想要港男的錢(「港男」根本冇錢﹗)﹐只要港男的「愛」而已。
「港女只想要錢」﹐只是港男打飛機﹐自怨自憐時的幻覺。
去茶餐廳食台灣地溝油﹐港女都唔mind﹐但唔好折墮到去麥記﹐食過期中國有毒食品丫。重要寫成高登小說﹐港男未免太沒出息。
港男港女決裂﹐與其說是「港男」無錢﹐滿足不了「港女」的勢利﹐倒不如說是男人太多自尊﹐既唔肯食偉哥﹐又接受不了自己不舉的惡果。

「港女」可能起源於80年代的流行文化中產意識﹐如亦舒的勢利﹐張曼玉自稱貪慕虛榮﹐林憶蓮我行我素City Girl﹐俞琤、蘇絲黃不男不女之類。今日香港女人發財立品﹐跟中國女人割蓆﹐要追求更sophisticated的感情和生活趣味﹐愛擺蒼涼的有型姿勢﹐而港男胸無點墨﹐感性與荷包皆貧瘠﹐還有回天之力嗎?

說回電影﹐道友(陸永)想搞新移民母子﹐Bosco不假思索﹐隨手執起一樽啤酒: 「爆你樽呀﹐仆街」﹐可能是《唔可以窮》最有男人味的一刻。玻璃碎片天女散花﹐灑落到銀幕下小弟頭上﹐我有點迷醉﹐重覺得好Man﹐為之黯然﹐譽之為霹靂手段﹐菩薩心腸﹐並不為過。信手出之﹐一切唯心﹐古惑feel不古惑feel﹐高雅還是低俗﹐是否和諧包容﹐理性和平﹐也管不鳥那麼多了。

共匪臨城﹐香港男人﹐不管佔中不佔中﹐熱血不熱血﹐何時才打算響起自己的雷霆一擊?

20140825

沒有誰比誰更高尚。 ------ 談《失戀急讓》

《失戀急讓》跟黃真真的《閨蜜》﹐有些共通之處﹐
除了導演是女人﹐劇情都不外乎男女性愛、家庭關係、親情愛情、女人好鍾意錢之類。

有趣的是﹐《閨密》明明手法高明、演技可喜、以政治隱喻言﹐不少弦外之音﹐但惡評如潮。
《失戀急讓》則演員無火花﹐導技笨拙(請看Angelababy援助交際那兩場戲)﹐劇本惡劣(即所謂對白唔係人講o既)﹐價值觀扭曲﹐但頗多褒揚。

何解呢?
很簡單﹐《閨密》貌似諂媚﹐實際挑戰主流價值(即男權﹐及迎合男權的女權)﹐令主流觀眾不安﹐於是粗口橫飛﹐亂飛帽子。
而《失戀急讓》則不一樣﹐表面看在挑機(買樓唔重要)﹐其實迂迴曲折﹐逢迎主流價值﹐像替不用腦的觀眾做腳底按摩﹐暗暗叫好。

不舉啦﹐你班賤人

試看《閨密》結局﹐三條女向噴水池許願: 薛凱琪要晚晚同靚仔上床﹐但唔會染性病;楊子珊要做成功導演﹐重要搵好多錢;陳意涵要愛情美滿﹐條仔不多不少每次做半小時﹐對其他女人則不舉。

女人要事業﹐要搵錢﹐要男人專一﹐即是動搖了男人權力(不舉啦你班賤人)。

女人可以專一﹐也可以要性解放﹐嘗百草(而唔會染性病)﹐冇興趣結婚生仔﹐而三條女要永遠在一起(所以有不吃人間煙火﹐唔駛做﹐同住豪宅的夢幻)﹐扭轉女人冇真正朋友的myth﹐但又唔係搞同性戀。三人行﹐並行不悖﹐於是不知不覺﹐三條女的A.T. Field內﹐就將傳統家庭、所謂「愛情」﹐以至以男權為中心建築的理想國﹐摧枯拉朽地毀滅。

《閨密》講女人向男人奪權﹐但離中有合﹐權力重新分配﹐建立烏托邦(咁你話班女打飛機亦得)。

《失戀急讓》則講兩個家庭解體﹐夫婦子女離散﹐而後通過炒樓﹐也即是用大量的錢﹐來重建家庭。回歸道統後﹐旁觀他人之痛苦(山頂俯視維港兩傍眾生﹐只是地產商的八百萬奴隸)﹐有情人攬埋﹐偽裝什麼都沒有發生。

假如電影真係講買樓唔重要﹐人情、親情先最重要﹐亦不過是另一齣「最緊要一家人齊齊整整」的低智劇集。編導的計算﹐是用親情、愛情﹐來合理化「炒樓」。戲中人用「炒樓」﹐搵到好多好多錢﹐於是才有「自由」(結局Angelababy同個中國二世祖去非洲流浪;張家輝、鄭秀文買晒樓﹐然後去郊野露營)。於是講出電影的主題: The Next Best Thing is to be Free。

邊得你咁賤丫﹐仆街

談到「自由」﹐根據匈牙利詩人菲多非﹐「不自由﹐毋寧死」﹐寧為玉碎不作瓦存﹐是西人推崇的價值觀。香港人則不打算為自由付出什麼(遑論去死)﹐至多是付錢﹐像《國產007》的刑場﹐暴政鎗前﹐付鈔免死。於是要「炒樓」搵好多好多錢﹐然後用自己默默耕耘的成功故事﹐教訓班後生﹐沒有免費午餐﹐Freedom is not for free(免費)。中國殖民大軍壓境﹐明年今日﹐公屋都冇得你輪架啦﹐細路。

面對暴政﹐唔會諗典反抗﹐只會走精面﹐扮犠牲﹐再從中取利(即係要錢)﹐呢個先係香港精神。
天天被羞辱﹐一點都不覺可恥﹐繼續同流﹐重會不斷搶奪道德高地﹐為家庭﹐為愛情﹐為守護下一代﹐我幾辛苦﹐幾委屈﹐都係值得o既。

像一般偽善的港產片﹐《失戀急讓》會製造幾個虛幻的、不道德的敵人: 港女胡杏兒、藝術家黃子華、來自中國的暴發戶等等。他們都好勢利、好多錢﹐冇愛情﹐於是我地(張家輝、鄭秀文等等)就同佢地有區別: 我地係窮人﹐但有愛﹐炒樓都係無可奈何﹐過水濕腳﹐都係搵啖飯食o者﹐邊得你咁賤丫﹐仆街。

片末張家輝、鄭秀文豪宅被強收﹐最危急關頭﹐獲胡杏兒之助﹐走出鬼門關。與其說港女良心發現﹐倒不如說也不過是一丘之貉: 物傷其類﹐他們都不過用追求愛情、生仔、重建家庭﹐來包裝自己﹐其實不過貪慕虛榮﹐縱情享樂﹐只想要錢而已。

於焉﹐銀幕下的觀眾得到釋放: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和平理性﹐互相包容﹐沒有誰比誰更高尚。
繼續噤聲﹐繼續沉淪﹐舊organ巴洛克風中﹐抹去a whiter shade of pale﹐粉嶺港鐵車站隻唐狗其實係抵死o既﹐你話係咪?

A Whiter Shade Of Pale - Procol Haru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b3iPP-tHdA

20140819

玉女之死 ------- 談《等一個人咖啡》

有雷

一、愛與死

《等一個人咖啡》觸及一個主流愛情片不會探討的問題: 什麼是愛?如何證明?

電影回歸到雄性友情神話﹐一如張徹、吳宇森的黑社會電影: 同生共死、兩脅插刀﹐火裡去水裡去﹐此之謂有愛。《等一個人咖啡》用兩個女角的際遇對照﹐反覆對照一個想法: 有男人為我擋刀、擋子彈﹐他願意為我而死﹐就證明了愛﹐因為他愛我﹐所以我愛他。

有趣的是﹐這個愛與死的關係﹐並無vice versa的空間(即女人用死去證明對男人的愛)。

出credit時有個gag: 「世上已沒有小龍女」﹐即女人不會為男人去死 (《神鵰俠侶》絕情谷扮自殺)。就算有條女癲到似陳玉蓮﹐亦不再有枯等一十六年﹐等到頭髮白﹐等到不舉的劉德華。

根據此片說法﹐女人不是反檯﹐削髮為尼(變成同志)﹐就只有做望夫石﹐枯等男人一世﹐再美化為咖啡店倚坐窗前的玉女風景畫﹐而唯有如此﹐才能成全愛情。

二、飲到淚漣漣

如何證明愛﹐除了「死」﹐《等一個人咖啡》還用了兩個比喻: 香腸和豆腐花﹐冒出蒸氣﹐熱騰騰的。

這兩個比喻﹐論猥瑣﹐與彭浩長不相上下。但編導的長處﹐是不失戇居﹐亦不露骨。

女主角從電單車頭盔頂﹐舉一碗豆碗花﹐大喝特喝﹐愈飲愈滋味﹐飲到淚兩行﹐論淫穢﹐其實不下於《低俗喜劇》薛凱琪玩Yoga﹐但觀乎戲院現場﹐女觀眾毫無反感﹐十分受落﹐除了高手低手﹐或許也是「有情」(九把刀)與「無情」(彭浩長)之別吧。

「香腸」和「豆腐花」提供了幻覺: 將愛情具像化﹐可見﹐可觸﹐可吃﹐於是變成「真實」。因為真有其物 (頭頂有碗豆腐花昇起)﹐於是女人就確認了自己的愛情﹐我典能夠唔係愛呢個男人呢?

跟「有人為我擋刀」的神話相若﹐講到尾﹐都是「功利愛情」。於港女言﹐「擋刀」、「擋車」、「香腸」什麼的﹐其代換物﹐就是「錢」和「樓」。而即使有神蹟﹐港女頭頂真係昇起一碗「豆腐花」﹐亦絕對唔會畀人見到﹐分甘同味﹐重會收收埋埋﹐自己匿埋食。

三、超級無敵我愛你

結局男女主角咖啡店再遇﹐條女捧出一碗「豆腐花」﹐裡面浸了兩條「香腸」﹐比分別前﹐多了一條。

隱喻很清楚﹐因為男人付出更多「愛」(兩條腸)﹐於是女主角可以回報一碗粥﹐即係如果愛情可計算﹐男主角愛條女更多。這就是現代愛情的弔詭: 唔係鬥付出多﹐係鬥少﹐愈出得少﹐愈有機會取得最終勝利﹐那管最終互射十二碼﹐只取得你死我亡的慘勝。

一碗粥vs兩條腸﹐《等一個人咖啡》於是進一步將「愛情」具體化﹐化為可遞進數目單位﹐這亦很符合香港的愛情神話: 女人一次都唔可以輸﹐輸一次即係輸一世﹐礦日持久﹐女人愈付出少﹐到埋單之日﹐就愈有機會取得男女戰爭的「完勝」。

將愛情量化﹐不斷遞增/遞減﹐你追我趕﹐就能到達歇斯底里的山窮水盡﹐愛情的極樂。

令人想起香港漫畫家溫日良的經典作《海虎三部曲》﹐用數量單位來比喻人物武藝功力﹐十萬匹、五十萬匹﹐一直遞進到超越一百萬匹的自毀境界﹐擺脫地心吸力﹐飛昇到月球。

而溫氏到了最desperate的極緻﹐是《末日戰狼》的名場面: 主角流下兩行情淚﹐使出嘔心瀝血的飛機之作「超級無敵我愛你」。武俠有云「七傷拳」﹐未傷人先傷己﹐還屬幸事﹐怕只怕終於有日﹐要兩敗俱傷﹐凸然死亡。

四、周慧敏神話

有說周慧敏「久休復出」﹐事實不然﹐周氏2010年曾演出許鞍華的同志電影《得閑炒飯》。人們不願回憶﹐因為觸及「同志」( Ann Hui亦是著名的疑似同志)。

全片最費解的角色﹐是櫃台女同志咖啡師。伊一直想逢迎老闆娘周慧敏﹐想撩撥芳心﹐功敗垂成。

說《等一個人咖啡》「恐同」或許太過﹐然一如電影想探討文本互涉的層次(戲中人向香港黑社會片、三毫子小說學法)﹐周慧敏作為不老的「玉女」﹐只是表層﹐深入地看﹐伊是象徵了男女情愛關係裡﹐以守為攻﹐實際機關算盡的傳統女性角色。於是伊排拒同性戀、忘年戀、人鬼戀﹐以不變的口味(只飲一種不復存在的咖啡)﹐不變的位置﹐守寡十幾廿年﹐來製造堅貞的形象。

而電影的慧黠﹐亦係寫出了「玉女」的險惡: 中學時代﹐妄想以愛情關係來操控純情男朋友﹐終釀成無可彌補的悲劇。(於是對照片末的調侃: 「世上係冇小龍女架」)

周慧敏所以變了一個玉女的myth﹐歷久不衰﹐其實不是「純情」。純情終有一日會被踢爆(如淫照風暴女角)﹐周氏的成功﹐跟本片說的女人鍾意「有人為我擋刀」﹐並不一樣﹐伊的厲害﹐是「有男人為我插死條仆街(毒瘤明)」。

女人要的﹐唔係「攬炒」(為我擋子彈、情死什麼的)﹐是勇悍揮刀﹐絕處逢生﹐重搵到盆滿缽滿﹐35歲退休﹐變成愛情神話。正邪是非道德對錯﹐與女人何干?

一如片中周慧敏只會著迷於自己編織的中學時代愛情悲劇﹐而絕對唔會反省玩弄仙道(籃球員)感情﹐有無不對(說不定重覺得蝕底o左畀佢)。

《等一個人咖啡》最「浪漫」的一刻﹐是偽黑社會大佬暴哥﹐抱著老婆﹐遇神殺神﹐遇佛殺佛﹐衝出重圍﹐破鏡重圓的那一刻。不不不﹐不是《天若有情》﹐華弟流下兩行鼻血﹐吳倩蓮著婚紗抱住條尸痛哭流涕等等。

早就不是了。

20140807

愛情的墓場 ----- 談《分手100次》

一、周秀娜最接近港女的一瞬

《分手100次》有場性愛戲﹐鄭伊健與周秀娜一對情侶﹐夜深無人﹐約在coffee shop搞o野。

娜姐同伊健好耐冇行埋﹐大鑼大鼓造愛﹐不是姨媽到身痕﹐是娜姐發現皮膚久旱﹐想一沾雨露﹐於是用條茂利滋潤o下自己(大意)。

上床扑o野﹐為愛也好﹐為慾也罷﹐可以好單純﹐根本無需解釋。但娜姐還是要提出一個功利的理由: 造愛為護膚﹐調理身子。有本書叫「男人不過是驅風油」﹐娜姐則表明﹐伊健不過是一支SK-2。這場戲講明﹐女人付出肉體﹐就要換回等值的報酬﹐這可能是娜姐從影以來﹐最令港女「貼心」的一刻。

此片亦證實周秀娜所謂性感﹐只有一招:唧胸露乳溝。

近鏡close up娜姐塊面﹐沒一分贅肉﹐伊不撒嬌﹐不談笑﹐不賣風情。鋼條身型﹐99%時間包到實﹐偶然「性感」﹐集中火力露乳溝。波仔細細﹐硬到唔識郁﹐凸到冇人有﹐一如凌波麗復生。

周秀娜從來不走若隱若現﹐輕攏慢撚那套﹐猛火急攻﹐典型香港精神﹐爭分奪秒﹐要贏在起跑線上。跟師奶煮食電視節目一樣﹐為節省時間﹐一早整定﹐無伏線﹐無鋪排﹐一開波就到戲肉: 激凸現深溝。

一套戲120分鐘﹐娜姐展示「乳溝」的那幾十秒﹐是她另一個接近「港女」的時刻: 用最慳水慳力的方式﹐將性形象、性幻想變得千遍一律﹐加以stereotype。 一見女人乳溝﹐男人就應該扯旗﹐進進出出十幾o下﹐搞掂左﹐就早o的訓啦。於港女言﹐花少少錢買兩個wonder bra擠胸﹐等條廢柴早洩早起﹐聽朝準時返工﹐簡直物有所值。

港女觀眾不屑周秀娜﹐但娜姐的「功利性感」﹐利己﹐慳功夫﹐慳時間﹐低成本高效益﹐其實係道出了最根本的港女精神:
要攻擊港男﹐與其撚花臣﹐不如玩性抑壓﹐才最有效。《分手100次》那場coffee shop性愛戲﹐一見娜姐乳溝﹐鄭伊健就口水滿地﹐即使可信性零﹐男觀眾下半身紋風不動﹐還是很符合港女的性幻想。

於是激凸的周秀娜﹐道出平胸的港女心聲。其弔詭﹐不就像港女明明毫無性趣﹐卻愛幻想自己的肉體﹐像屠龍刀、倚天劍﹐甫出鞘﹐就誰與爭鋒﹐就普天下莫能與之爭一樣?

二、港產片最靠近愛情的一刻

看一會《分手100次》就明﹐此片是《分手說愛你》續集﹐伊健與娜姐﹐可視為10年後的祖名和Fiona sit。

二片設計相若﹐祖名找到網站Break up Club﹐伊健則於咖啡店闢一角設「分手儲物櫃」。女人鬧分手﹐只為耍花鎗﹐攻心計算﹐其實「分手是為了復合」﹐ 類似即食格言「離開是為了回來」﹐happy together不如我地重頭黎過﹐最好一切冇變。

《分手說愛你》裡的「分手」﹐是女人成長的過程;《分手100次》的「分手」﹐則是女人發洩自己的權力慾﹐控制男人的手段。

二片人物關係差不多: 港女跟一條沒出息港男的愛恨糾纏。深入地看﹐本質卻有分別﹐恰恰是陰與陽的對倒。

《分手說愛你》的Fiona sit有大志﹐冧到條日本仔葉山豪﹐最後還是重回廢柴港男懷抱。即使明明不可信﹐還是令港女觀眾看得樂不可支﹐如醉如癡 ------ 祖名(港男)好虧﹐但Fiona(港女)最終都係唔肯入籍日本﹐揀番舊愛﹐不正是識飲識食﹐一點都不相信愛情底港女的myth:
兜兜轉轉﹐fiona揀番條廢柴﹐只有一個理由﹐咪因為「愛」o羅。咁o既廢人﹐港女都要﹐你話港女幾偉大呢。

《分手100次》表面是迎合港女的離地愛情片﹐但成個設計倒轉﹐變成港男的苦吟與自況。

伊健與娜姐鬧分手﹐遇到處處迎合﹐投懷送抱的後生女﹐但坐懷不亂﹐還是回到娜姐身邊﹐重過狗一樣的生活。《分手說愛你》Fiona跟祖名再結合是為了「愛」(假如不是為了上環蘇豪層舊樓)﹐《分手100次》結局伊健與娜姐再續前緣﹐修補關係﹐彷彿什麼都沒有發生﹐則剛剛掉轉:
伊健曾想離去﹐但最終回頭﹐除了買左層樓要供﹐還因為見到「愛情」的不可能。

跟「激凸娜姐」與「平胸港女」的辯證關係相若﹐《分手100次》見到「愛情」的虛假﹐見到男女關係的虛無﹐那個時刻﹐就是港產片最靠近愛情的一睡。露骨的對白: 差人(鄭旦瑞飾)說﹐伊健設計那個「分手儲物櫃」﹐其實更像「骨灰龕」 (愛情的墓場﹗)。

眾男角女角之間﹐千頭萬緒﹐好像發生了很多事﹐但其實什麼都沒有發生。沒有重修舊好 (伊健的失婚老友);沒有教堂搶婚 (林德信與跑步女友);咖啡店開分店的計劃﹐吵吵鬧鬧﹐還是懸而未決;伊健與娜姐來來去去﹐最終一切依舊回到日常。一如香港社會的超穩定結構﹐表面看冇變﹐花團錦簇下見暗湧﹐愛已默默逆流而去。

《分手100次》談香港式愛情﹐點出最尖銳的角度: 二人所以重修舊好﹐一切不變﹐不是為了愛﹐可能不過因為失望。像置身平交道﹐於安全島前回頭﹐見到人來人去的麻木﹐我亦欲語無言﹐因為已經太老﹐已經太累。你知我知﹐大限將至﹐時辰要到﹐「不如重新o黎過」﹐從來沒有這回事。

20140803

夏日炎炎、家庭解體、奪回青春 ------ 夏季日劇一集談

五套夏季日劇只談一集...
依時序...
改寫自facebook (其實冇改過-_-a...

《若者たち2014》第一集
HP


最有象徵性的一幕﹐橋本愛「亮劍」﹗

呢套o野班男角都好廢﹐反而三條女則幾特別﹐一個是舞女﹐一個是情婦﹐一個是淫賤女學生﹐而無愧﹐理直氣壯。

班男人唔係control freak﹐就係廢柴﹐外強中乾﹐班女則自求我道﹐外表清純﹐而用心險惡。

最能回應這個時代﹐就是這點吧。

聽說收視欠佳﹐很簡單﹐冇人孭到飛。

老餅見到妻夫木聰咁虧(compare with江口洋介)﹐就唔想睇。(松山研一做我就睇﹗)

包裝到以為睇緊《同一屋簷下》﹐班女亦唔知係拍畀自己睇 (短短一集﹐妻夫木聰分別畀三條女鬧「賤人」)。

睇完成集﹐堆砌到極(無啦啦會打摔角)﹐都唔知佢做咩 ------ 成集推動力係「生仔」﹐問題係﹐日本仔同香港班後生一樣﹐典會想生仔﹗

餘韻:

Hero 2014第一集
HP

成集最吸引人睇﹐係典將北川景子同其他人tune埋﹐一樣高矮~

最精彩係木村用類似格鬥技﹐將北川景子﹐扭到矮過自己﹐有意思~

用世界杯比喻﹐沒有球王﹐一人球隊已經沒有﹐要打整體戰~

木村唔打算變﹐已無作為﹐但夾埋美食家、小日向文世等等一齊上﹐都重呃到人o架~

劇集主旨冇咩唔同﹐要sense到建制、官僚腐化唔難(等於係人都知巴西、德國隊垃圾啦)﹐但要突破﹐則要世上仍有不受權力、金錢腐化的Hero (美斯踢假波﹐證明左係冇)。

PS 相信尾二個集松隆子會出場﹐兩條女爭仔﹐然後大結局收視超越30%。

《父親的背影》 第一集
作/岡田惠和
演/田村正和、松隆子
HP

另一部小津風作品.

片頭已很有特色: 一對男女名字﹐「桂さん與瞳子さん」﹐視覺上對稱﹐位置卻稍微偏離正中。父女平起平座﹐等量齊觀﹐已在顛覆父權象徵的小津安二郎。

此作玩父女戀﹐表面看有違小津捍衛的舊式人倫。

有趣的是﹐邪中有正﹐松隆子取代亡母的角色﹐跟父親田村正和同居三十五年﹐持家有道﹐雙方發乎情止乎禮﹐疑似「不倫」﹐卻反而了阻止了家族分崩離析。

她倆一直保持互稱「桂さん」與「瞳子さん」﹐以禮儀(小津式的「秩序」)﹐保持一道親密而微妙的距離。

通過不倫關係(父女疑似亂倫)﹐來維持舊式家庭制度﹐免於崩壞﹐真是驚人手筆﹗


小津電影裡的人物﹐當然唔識咁笑啦.

《昼顔》第一集
作/井上由美子
演/上戶彩、吉瀨美智子
HP

第一場戲就好露骨﹐雪條變軟﹐滴落去﹐但得個兩滴.....

劇名源自布紐爾《青樓紅杏》﹐但其實係講家庭崩壞﹐似野澤尚﹐
得意處﹐是女人用勾佬﹐周圍亂搞﹐來維繫無聊的婚姻關係.

呢個同亦舒的名句好似有唔同(愛一些人﹐結婚產子另一些人)﹐更犬儒(先嫁個有權力的男人﹐再搵其他男人尋找愛情﹐然後用偷情的快樂﹐來維持無味的婚姻)

最有趣﹐第一場就講鄰居女人放火﹐燒死自己一家人﹐可能見到日本人的自毀情結。

比想像中有趣﹐講完。

餘韻:

《あすなろ三三七拍子》
作:吉田紀子
演:柳葉敏郎、剛力彩芽

HP

呢套o野講一班老o野、冗員和廢柴﹐去大學組「応援団」 (舊式啦啦隊)﹐好驚喜。

此劇令人想到日本人謳歌的青春﹐往往帶有歌頌落伍者、失敗者的美學色彩﹐最終成功與否﹐並不那麼重要:
不管幾無聊、看似無意義的事﹐只要年輕人竭盡所能去做﹐那個做到人人嘔血的過程﹐就是意義所在。

於是「青春」跟此劇﹐就配合得天衣無縫:
幾個失意人、廢柴、弱者(「女人」)、邊緣人﹐組合成團﹐就有孤身(隱喻舊價值)跟世界對抗的氣勢。柳葉敏郎五六十歲人﹐家庭事業全面失敗(即男權崩壞)﹐於無望之下﹐向天怒喝﹐o益到胃抽筋﹐真係無法不令人動容。

那班被現實社會丟棄的廢柴﹐回歸校園(大學)﹐解除所有社會崗位(職員、丈夫等等)﹐於是奪回「青春」(「錢」和「成功」不是必要)。

「応援団」恪守的規範和儀式(如上級向下級的凌辱與攻擊)﹐於女權高漲下﹐反而對男權產生了微妙的制衡:
前輩都是冇牙老虎﹐對後輩的攻擊﹐更像愛的鞭笞﹐簡直覺得可愛(那個貼在牆上的「問答無用」標語﹐一見我就笑到碌地)。

此劇最令人有感受﹐是「応援団」的中心:「気合」(類似「氣勢」的意思) ﹐看似虛無﹐無法通過語理分析﹐但當團員谷行硬料﹐拚死呼喊時﹐就有可能吸引人﹐影響人﹐萬眾一心。

早前有政治組織高喊「打倒共產黨」﹐被譏為「念力抗共」﹐各界一致恥笑﹐追問「你想典推翻共產黨呢」。對比呢套講以心傳心﹐無法改變世界﹐也要改變自己的日劇﹐小弟就想﹐什麼叫「青春」﹐香港虧人﹐那些左乜撚膠﹐懂個屁。

再講一次﹐我話o既﹐《狂舞派》識乜撚青春。

20140718

外表Open﹐內裡斯文 ------ 談Scarlett Johansson的性感之路

講兩句Scarlett Johansson的性感之路。


Rebecca@Ghost World

《皮下之慌》設計精妙﹐即使Scarlett Johansson已剝晒衫褲剝晒鞋﹐掩掩揚揚露全相﹐但佢肚皮微隆﹐即有身孕﹐也即是imply了﹐她的肉體和靈魂﹐是屬於某個男人。於是銀幕下的阿哥﹐除非看多了日本大肚婆AV﹐有特殊癖好﹐否則望住個肥騰騰的大肚婆﹐重想打飛機﹐又於心何忍呢。

閂定後門﹐這是Scarlett Johansson的心計﹐即使佢連底褲都剝埋﹐佢都要想辦法消弭、扭曲觀眾對她的性幻想(於是延遲「高潮」﹐生完仔﹐可以有後著)。

由Ghost World起﹐Scarlett Johansson都係一個向主流價值逢迎的女人﹐相對於不受羈勒的Enid﹐佢係典型的Dumb Blonde。

Lost in Translation演坐懷不亂的深閨怨婦﹐兩套古裝性抑壓電影﹐跟住幾套活地阿倫摸索﹐一時做情婦﹐一時做眼鏡孃﹐伊的性感之路﹐以《情迷巴塞隆拿》正式定調:

Scarlett Johansson會是個風情萬種﹐但內裡純良耿直﹐執著愛情的白種金毛(同片Penelope Cruz癲喪﹐Rebecca Hall假正經得來邪惡)。

這條路線﹐繼續開發﹐貌似壓抑﹐但實際萬試萬靈﹐甭說黃種虧人﹐白種男人還是受這套。《性人君子》Scarlett演個肉感靚女﹐但保守到極﹐唔肯吹蕭﹐連男友上網睇咸片手淫都反檯。《觸不到的她》伊演人工智能女聲﹐可望不可即﹐跟男主角神交﹐嬌喘連連﹐亦係有得聽冇得食﹐而最後伊亦選擇離去。

伊後來拍超級英雄片﹐做埋東方咸片常見的典型角色: 守身如玉、等待一刻相聚的「黑寡婦 (Black Widow)」﹗


Under the Skin

以下有雷。

《皮下之慌》可用多種角度分析﹐例如日本漫畫《寄生獸》﹐寫生物進化互相殘殺的種種﹐又如史高西斯的《的士司機》﹐寂寞人寂寞情﹐人際無法溝通之類。但最合適﹐當然係返番去思考Scarlett Johansson個明星形象啦。

片子不斷給觀眾製造有o野睇的幻覺﹐於是結果更有反觀眾期待的意味(Scarlett畫皮揭開慘不忍睹)﹐即使陰毛都畀你睇埋﹐但淫虫都不會有想扯旗的感覺﹐難度幾高呢。

回溯Scarlett Johansson十多年來的性感形象塑造手法﹐她一直是個肉體豐盛﹐但純真耿直的好人﹐便能解釋《皮下之慌》給她塑造一個innocent﹐未經人道﹐不會令觀眾產生性慾的女外星人手法:

伊明明殺人如麻﹐但無罪惡感﹐且不失純真﹐超越常人見識(如善待「象人」)﹐並漸漸靠攏善良價值觀﹐而殺人畫面﹐不見血肉橫飛﹐反而配上亮麗的低調意象和攝影﹐簡直美不勝收。

《皮下之慌》最驚人﹐是女外星人明明用性交、肉體殺人﹐但從來未試過「真做」。伊解開Bra帶﹐丟落地下﹐班廢柴就死晒﹐消失不見﹐其震撼性﹐其實不下於20年前看AV女優夕樹舞子﹐全部借位假做的盜版VCD(唔駛真做一樣惹來愚民尖叫)。

呢條唔駛真做的絕橋﹐其實正正呼應緊Scarlett的性感明星形象。她作為「尤物」的beauty﹐不是大胸大羅﹐而是她與雄性沙文主義的若即若離: 表面逢迎(紅唇金髮性感)﹐內裡卻嚴守道德反抗(唔肯替男人吹蕭)﹐然後得到更多新女人的權力。

一般淫邪觀眾言﹐低調的《皮下之慌》﹐未必會令他們覺得被offended﹐只會覺得是騙局。然而於從Ghost World看起的觀眾言﹐看到伊被中年漢「開苞」﹐被進入一下之後﹐立刻出手將之推開時﹐說不定會有意外驚喜﹐覺得別有滋味。紅玫瑰留下第一滴血﹐剝開一層一層畫皮﹐露出Scarlett的真面目﹐她還會是Ghost World裡那兩個游手好閑﹐寸嘴﹐與混帳的俗世﹐保持距離的耿介少女嗎?(梗係唔會啦。)

末了玉石俱焚﹐女外星人化作一縷輕煙離去。小弟等待伊重臨人間之日﹐等待Scarlett完成進化的那天。

20140623

我都做得到

講兩句《逆權大狀》


《無聲吶喊》結局:現實無法改變﹐群眾依然麻木

一、

《逆權大狀》不斷給觀眾製造一種印象(例如優先場文化人影評推介)﹐片子改編自前總統盧武鉉的「真人真事」 。但看畢電影就知﹐這部極煽情、不合理的片子﹐從沒提過盧武絃三個字﹐電影只是base on true events。片子甚至連光州事件都不談。

荷里活名人傳記片(如史東的尼克遜、JFK)﹐大都明刀明鎗﹐並往往含有挑戰權威﹐挑戰制度﹐破解歷史迷霧之意。

一般而言﹐高水平的荷里活政治傳記片﹐不單純是歌頌人民英雄﹐帶有挑戰定見﹐揭破重重黑霧﹐想美國觀眾看清現實真象﹐從而改革社會﹐基本調子是前瞻性的。

《逆權大狀》則不一樣﹐是回溯式的。電影通過美化歷史人物﹐製造超級英雄(盧武鉉)﹐帶領觀眾回到某個慘不忍聞的黑暗時代﹐訴說少數人奮起對抗暴政的悲劇。

據說《逆權大狀》上映後﹐「釜林事件」重審﹐當年被告獲重判無罪。年前另一套韓片《無聲吶喊》公映後﹐聾啞兒童被性侵犯事件﹐亦重新調查。這就是韓國電影近年常用的pattern: 將「真人真事」改編成電影﹐公映後﹐變了熱門話題﹐有關部門重審﹐於是改變了「歷史」。

所謂「翻案」、「重審」﹐本質廉價﹐跟「平反六四」相若。「平反」了又如何?跟現況無涉﹐暴政常在﹐你唔肯做順民﹐聽日照樣開坦克碌你。

但天真的觀眾﹐卻很易收貨﹐沒有察覺﹐麻木的大眾﹐殘酷的現實﹐其實沒怎樣改變過。

二、

《逆權大狀》所以不叫主人公「盧武鉉」﹐很簡單﹐就是方便離地中產作自我戀投射。

主角宋宇碩根本就是「離地中產」的代表﹐跟「中環價值」差不多﹐以買樓和搵錢為唯一目標﹐然後用他的所謂成功故事﹐攻擊不服從的年輕人。主人公後來幡然知悔﹐放棄事業﹐義助無辜政治犯少年﹐就是給離地觀眾﹐一次自我釋放﹐像《430穿梭機》的兒歌: 民主鬥士﹐「我都做得到」﹗

幸好﹐那個暗無天日﹐拉左膠入廁所倒吊灌水的黑暗時代﹐早就過去了。戲院散場﹐不又是中產階級另一個淫逸無道﹐炒樓炒股的好日子?

《逆權大狀》的主要問題﹐是討好離地中產﹐千方百計美化律師主角﹐沒有實感。所以電影會花了一個小時﹐替律師包裝一個重情重義﹐不忘舊情的草根型象(正如香港中產最愛歌頌那些年﹐住廉租屋默默耕耘﹐已經湮滅的獅子山傳說)。

但身光頸靚的中產﹐如何可能(假扮)草根?

主人公明明雙腳離地﹐好鍾意錢﹐成竇老婆仔女﹐典會忽然變成人權鬥士﹐甘願放棄一切利益(包括錢和家庭)﹐為無辜少年打官司﹐說服力是零。無辜少年母子﹐後來都不知所蹤﹐很簡單﹐編導對他們根本沒興趣﹐他們只是一個藉口(美化主角律師)。

或許這樣「解讀」吧:

南韓像一般資本主義社會(如香港)﹐絕大部份人都是維穩派(如律師主角)﹐麻木不仁﹐凡事龜縮﹐為維護個人利益﹐睜眼說瞎話。電影美化離地中產的可恥歷史﹐寫律師為無辜學生翻案﹐以一人之力﹐跟國家機器對抗﹐除欺騙年輕南韓觀眾(遙想那個黑暗時代亦不乏好人好事)﹐更是想讓80年代坐視獨裁政符惡行﹐默不作聲的中產階級﹐今日垂垂老去﹐作為父執輩一種集體的「悔過」。

當然離地中產這種「悔罪」﹐無需冚家鏟﹐亦不外乎是打飛機、自我催眠、騙局。

而真正的「逆轉」﹐是「盧武絃」被離地中產抽水﹗

三、

《逆權大狀》結局驚人地跟《無聲吶喊》相似: 主人公參加示威﹐孤身與防暴警察對抗。

不同的是﹐《逆權大狀》繼續歌頌superhero﹐《無聲吶喊》則道出了現實殘酷: 人人一嘴花生﹐群眾改不了麻木。

於是明白﹐何解香港文化界、左膠界、和平佔中一族﹐對《無聲吶喊》無反應﹐但對《逆權大狀》則興緻勃勃﹐急不及待取來自我貼金:

前者控訴社會的集體犬儒﹐調子灰暗﹐《逆權》則有笑有淚﹐並鼓動起「離地中產」扮犧牲、扮反抗(o個條友後來好人有好報﹐重做埋總統添)﹐那個更「對應」香港現狀﹐不是清楚不過嗎?

末了在法庭﹐數十位律師替主角打氣﹐和平理性非粗口非暴力﹐紛紛「默站」﹐靠數人頭奠定勝局時﹐我簡直聽到打著「和平與愛」旌旗的佔中一族﹐眼淚滴到戲院地毯﹐悄不可聞的一點聲響。

20140610

我要初戀

講兩句《完美假妻168》

一、愛之謎


吸煙的女人﹐變身周慕雲

《完美假妻168》開頭技安佈置了一個謎題:
「鄭國富在Tiffany人生最低潮的時候﹐跟她撒了一個謊﹐結果Tiffany重拾了愛情」

老公鄭國富跟老婆說了什麼「謊言」?片終仍沒有答案。

fan屎回到劉鎮偉作品脈絡就能看懂﹐說簡單極簡單﹐就是《西遊記》的密碼:「愛你一萬年」。

為什麼「愛你一萬年」是謊言﹐雄性生物本性如此﹐要四圍播種﹐無法信守one life one love的承諾。

《西遊記》周星馳是賤人﹐愛情騙子﹐朱茵死了﹐他扮痛苦﹐反而成就了愛情神話﹐重步步高陞﹐走上取西經的超凡入聖之路。即是男人(至尊寶)用女人(紫霞)的犠牲﹐扮讖悔﹐以證明自己道德上的至情至聖(愛你一萬年)。後來至尊寶打飛機﹐玉成城樓上貎似自己的夕陽武士與少女﹐於紫霞立場言﹐只是自說自話﹐偽善之極: 你真係愛紫霞﹐做咩唔趁佢在世時﹐對佢好o的呢?城樓上的痴男怨女﹐離離合合﹐其實關佢叉事?

《完美假妻168》技安有凸破﹐脫離父權﹐用女人的角度﹐甚至用港女的立場﹐再講一次《西遊記》紫霞仙子的故事﹐並訴說「愛情」的不可能 ------ o係個賤人想謀財害命之前﹐徐若瑄就起飛腳﹐踢爆佢下面先。絕子絕孫啦你條仆街。

二、初戀


再世蘇秘書和庸生

開場和結尾﹐都飄來《時光倒流七十年》的配樂﹐暗示了劉鎮偉作品的常見主題: 時間倒錯﹐緣分錯置﹐誤會﹐錯摸﹐迴環往復﹐想改寫歷史﹐結果都是徒勞。

《完美假妻168》見到作者老了﹐也累了﹐痴男怨女如何了斷﹐就是回到初衷﹐回到男女關係的起點: 回到青梅竹馬﹐兩無猜嫌的時光﹐比陽光檸檬茶更虛假﹐男女幼稚到不懂性愛、權力、衝突的思無邪﹐那無疾而終的初戀。

末了徐若瑄踢爆賤人老公﹐自立自強﹐跟因誤會而分手的初戀情人重過新生﹐﹐倣如隔世﹐相約回家再看一次You Jump I Jump的西片《鐵達尼號》﹐不僅顛覆了強逼女人犧牲的男權神話(如《西遊記》)﹐也是技安作品﹐主人公要超脫生關死劫的慣技: 唯有清心寡慾﹐波瀾不驚,男女才能到達愛情的彼岸。

《完美假妻168》的純愛結局﹐驟眼看亦不過是打飛機(重塑「初戀」的純愛神話)﹐但編導的聰明﹐是早已留下反口的伏線: 徐若瑄的鄰居﹐一對貌似《花樣年華》蘇秘書與庸生的母子相依為命﹐即使煙鏟周慕雲一直唔見人﹐亦已替「女人」留下轉型﹐從女人轉變為母親的可能。

生兒育女後﹐即使個男人依然四圍滾﹐唔見人﹐真有那麼重要嗎? 即使愛情已死﹐但女人已進化﹐女人已不再是「女人」﹐女人已轉型為「母親」。

20140527

最美的騙局

http://38.hkiff.org.hk/chi/film/detail/38090-jodorowskys-dune.html 曠世巨片死亡事件

呢套話題紀錄片Jodorowsky's Dune﹐談邪派高手Jodorowsky在70年代籌拍科幻片Dune如何失敗。

錯過了﹐download看完﹐覺得這是一部真正的「影展電影」﹐專供所謂影癡觀看﹐作互吹的談資﹐滿足自己的虛榮。假如小弟係o係Arts Centre睇﹐可能都會覺得high﹐幸好我唔係﹐於是更清醒。

一、決戰光明頂


Moebius

呢位邪派導演Jodorowsky其實幾似邪教教主﹐講埋o的野誇過浮誇﹐虛過太虛﹐給你偉大的遠景﹐要拍一部改變人類歷史﹐改變人類文化路向的電影云云。至於咩叫改變﹐典做先能改變﹐真係天曉得。簡直比要香港人醒覺﹐一起推翻中國共產黨更虛無。
原理同睇王家衛差唔多(如《東邪西毒》)﹐Jodorowsky搵埋班好似好勁的人一齊製作(你自己睇啦﹐都無謂數啦)﹐投資好多好多錢﹐總之佢咩都先知先覺﹐快人一步﹐Star Wars之類俗品就係受佢影響﹐《2001太空漫遊》一類﹐就東拉西扯踩幾腳.....

套紀錄片重點唔係講Jodorowsky想拍咩、典拍﹐係講佢典誘惑、操縱、誘騙好多名人、文化偶像下海﹐應承拍佢呢套劃時代大作Dune。逐個逐個大名鼎鼎的名人﹐包括Dali、Orson Welles都逐個逐個登場﹐成了獵奇的奇聞逸事。呢個就是此片最有影展feel的地方: 文化名人輪流出場﹐頭頂煙花爆放﹐影癡嘩嘩嘩。什麼叫偶像效應﹐一言蔽之﹐就係juicy。Manson Family咁吸引人﹐唔一定係個教主有咩了不起﹐係因為同Beatles, Beachboys, 波蘭斯基有關﹐於是八卦迷就興緻勃勃。

套紀錄片最好o野﹐係將Dune個storyboard變了電腦動畫﹐效果花肖。明明冇拍﹐但又好似變o左係真﹐於是觀眾就誤會睇過套戲﹐重好似好好睇添 (其實係咪改拍卡通好o的?)。不斷抽水、附會﹐個Storyboard畫主角斷手﹐即係影響了Star Wars啦﹐Jodorowsky唔知﹐其實重影響埋香港的肥良添呀。

Jodorowsky比王家衛更犀利﹐王君都要拍丫(即係要承受失敗的風險﹐重要準備畀人小到反艇)﹐佢根本唔駛拍﹐吹下水搞掂。講到尾﹐同睇電影節的原理一樣﹐鬥快鬥多鬥早﹐吹到天花龍鳳﹐然後追捧各類文化偶像﹐數完人頭﹐簽完到﹐就滿足了高級觀眾的虛榮。

大衛連治o個套變了「失敗」﹐佢呢套一秒鐘都冇拍到﹐反而「成功」﹐世事如棋呀。

二、異端如何被收編


Giger

與其話呢套拍唔成的Dune﹐片子的意象和創意﹐影響了後世其他科幻電影﹐倒不如話呢套紀錄片Jodorowsky's Dune的本質﹐其實係想講異端如何融入主流﹐而荷里活又用咩方法將另類人物收編﹐然後給全世界的觀眾﹐製造一種世界有進步的幻覺:
荷里活最初抗拒Jodorowsky﹐但最終都畀呢本Dune的storyboard感化了﹐好多禁區慢慢都撤走了﹐好多Jodorowsky先行的觀念﹐都被襲用了。即使Dune明明拍唔成﹐但Jodorowsky的「夢想」(教化世人、改革電影)﹐亦不知不覺變成真實。即係話﹐呢個腐朽的世界(荷里活的隱喻)﹐都唔係冇改變o既﹐希望在人間。

紀錄片Jodorowsky's Dune﹐就係推銷緊呢套荷里活的幻覺: 只要不屈不朽﹐就能夢想成真﹐失敗者變成功。完全符合荷里活電影想麻木觀眾的意識形態。荷里活拍一套紀錄片Jodorowsky's Dune﹐Jodorowsky本人又會現身說法﹐其實o係度互相「消費」﹐編寫緊異端與主流水浮交融的荷里活美夢:
荷里活利用一個失敗者Jodorowsky﹐證明自己其實好開明 (連Star Wars、Spielberg都係抄佢﹐又何異於整個現代荷里活流行電影體系﹐向Jodorowsky認祖歸宗?)﹐而Jodorowsky認多一百幾十個徒子徒孫﹐重有機會狂踩David Lynch幾腳﹐證明自己先係電影先知﹐出入另類主流之間﹐重入主流電影史冊﹐亦卻之不恭。

最tricky的問題是﹐Jodorowsky根本唔係「失敗者」呀﹐幾廿年來﹐佢從來係cult片之王呀。佢班同袍﹐後來個個名成利就﹐羅埋奧斯卡金像獎呀﹐幾時有「失敗」過?於是所有人都企o係不敗之地﹐o係度扮失敗﹐扮Beautiful Loser﹐呢個世界﹐有冇咁著數o既事先。

"I was convinced that it would be somethin' great."Giger幾廿年後重估呢段籌拍Dune「電影」的經驗﹐是最佳結語。
跟高達的名言﹐cinema is the most beautiful fraud in the world 對照﹐更覺妙不可言:
Jodorowsky的Dune﹐所以是「最美」的騙局﹐不為什麼﹐因為冇拍過﹗

20140520

「敬請香港鐵路有限公司停止播放簡體字廣告」

香港鐵路有限公司執事先生台鑑:

多年前貴公司宣傳﹐「地下鐵路,為你建造」﹐然本人於五月十九日下午一時乘觀塘線﹐赫然發現地鐵車廂座位上方電子廣告版﹐多次顯示疑似屈臣氏簡體字廣告。(見圖)

「美國自然之寶﹐屈臣氏現已發售買4送1」

香港鐵路有限公司容許車廂播放簡體字廣告﹐那「地下鐵路,為你建造」的那個「你」﹐難道不是香港人﹐是中國人自由行?

中國自由行遊客、一簽多行水貨客泛濫,惡行昭著﹐車廂擠擁﹐香港人憤怒。

香港鐵路有限公司不宜火上添油﹐別再見利忘義﹐應尊重香港市民﹐所有商業宣傳廣告需復用正體字。否則一如中共政治術語﹐正是「傷害香港人民感情」﹐誠屬不智。

香港市民王X強﹐敬請香港鐵路有限公司於地鐵車廂、車站通道範圍﹐停止張貼使用簡體字的商業或公益宣傳海報、停止播放使用簡體字的商業或公益電子廣告﹐復用正體。

本人相信這些要求是合理的﹐並可輕易實行﹐假如香港鐵路有限公司要服務的顧客﹐真是香港人。

以上種種﹐有照片為證﹐請執事先生查明﹐回覆為盼。

本函副本將呈送香港屈臣氏集團及香港蘋果日報。

乘客王X強啓
二零一四年五月二十日

各位如認同地鐵播殘體字廣告不妥﹐請去投訴﹐要求停止。

港鐵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mtrhk

港鐵HP
http://www.mtr.com.hk/chi/hotline/cust_contact_us.html

港鐵email
cr@mtr.com.hk

屈臣氏email
watsons_cs@aswatson.com

20140517

淺談香港仔


香港仔的secret code: ABERDEEN

中國人不喜歡《香港仔》﹐除了杜汶澤可憎﹐也因太有港味云云。愚見以為﹐他們無法得到快感﹐因為少看香港娛樂版﹐看不懂片子如何剝削演員﹐向女演員最脆弱的G點﹐狠恨攻擊。

例如Yumiko﹐她演模特兒﹐常去飯局收幾萬銀酬金﹐一臉曾經滄海。香港觀眾﹐自然想起她經理人公司的女藝人﹐各式各樣﹐陪老細唱K劈酒玩枕頭的流言蜚語。Yumiko伸長個嘴啜麵﹐啜到人中起縐紋﹐根本是很露骨的色情笑話。這樣下流的角色﹐即使是good casting﹐但五年前的Yumiko﹐當然不會接啦。

梁詠琪更是度身訂造。伊以玉女偶像起家﹐廿年過去﹐情場事業兩失意﹐變成今日的過氣女星﹐嫁個西人老公以為能力勉狂瀾﹐簡直入型入格。伊一反保守形象﹐場場露乳溝﹐摀低身﹐露底褲邊﹐有場戲跟女兒浸浴﹐固定長鏡頭close-up﹐幾乎見到Gigi的粉紅色乳暈﹐小弟簡直聽到鄰座女觀眾銀牙咬碎嘩嘩嘩。

末了Gigi替老公古天樂口交﹐重點不是口舌吞吐﹐好戲在後頭﹐她吞精入口﹐感覺惡心﹐飛撲去洗水盤用李斯德林潄口﹐其原理跟日本強姦色情AV相若: 女優愈忘我表演「やめて」﹐觀眾愈全情投入﹐眼都唔眨。

小弟思疑﹐Gigi表演吞精﹐就是彭浩長的夢想﹐也是他底作品的「核心」思想: 港男如何誘騙港女吹蕭?

《買兇拍人》用外援﹐過氣AV女優替導演(張達明)口交;《公主復仇記》賤人吳彥祖樓梯口猛搞阿嬌(可惜拍時未發生淫照風暴);兩集《志明春嬌》未竟全功﹐楊千嬅太強﹐於是《低俗喜劇》就改玩新移民﹐用鄉音未改的中國人陳靜﹐邊吃爆炸糖邊替杜汶澤吹蕭。《香港仔》是最新的嘗試﹐如何令一個好巴閉的港女替男人吹蕭﹐就一個字﹐Desperate。

編導所以不再拍年輕人﹐拍四、五十歲﹐一事無成的女人﹐因為唯有當港女淪喪﹐去到一個冇人冇物又冇錢的絕境﹐才會替冇錢又冇權力的港男吹蕭。

好勝Gigi的特點﹐是人老珠黃﹐唱片滯銷﹐嫁個西班牙老外威威﹐但始終意難平。於是飯局余文樂(彭浩長的投射)﹐化身浮士德﹐「調教」梁詠琪:「妳要放膽試下新o野先得o架」(大意)。余不會「勸誘」楊千嬅﹐因為她很成功。而Gigi要「試」的「新o野」﹐一點也不新﹐不過是吹蕭。潛台詞很清楚:楊千嬅和梁詠琪﹐天天返工遊魂﹐倒不如放棄職場競爭的野心﹐做返女人的角色﹐返屋企服侍老公(隱喻為吹蕭)。

千頭萬緒﹐彭浩長作品的中心﹐正是「吹蕭」。置於港男港女權力鬥爭的context﹐就見其意義。《香港仔》亦見到編導的進化: 他會用大條道理﹐合理化自己的慾望﹐用重建家庭作藉口﹐包裝他想控制女人的幻覺。末了男耕女織﹐各司其位﹐各人重回自己的社會崗位﹐女的不再冷感﹐男的不再偷食﹐人月團圓﹐於是天下太平。

小人做小事﹐我愛香港﹐築福香港﹗

以上﹐寫得不好﹐但我放棄了﹐多謝捧場。

20140510

一本創作考

談鄭健和「壹本創作」

一、蘋果箱


武神鳳凰第137期

《武神鳯凰》(2003-06)第137期﹐鄭健和離開海洋前尾二一期的專欄﹐有段短短的文字﹐寫得頗有感受﹐簡直有智慧。

一般淺人辭職時pack箱﹐不是感傷﹐就是抱怨物累太多﹐扮超然物外。和仔不同﹐見那十幾隻蘋果箱﹐他反而感歎 :「不是太少了嗎」。這並非物慾、佔有慾﹐而是勞苦多年﹐但自己的「成就」﹐是那麼的零碎渺小。難得的是﹐裡面也沒有自憐、怨懟之心。這種謙卑﹐不符合香港精神﹐唯有將「紙箱」換成「錢」、「女」、「樓」﹐香港人才會嫌少。

不敢說有「哲理」﹐但簡單兩句﹐裡面見到藝術家的謙遜。「三十幾年人」﹐「可帶走....只有十幾個紙箱」﹐生有涯﹐青山不老﹐對照到自己的局限、不足﹐於是生謙卑之心﹐於是就能繼續追尋。
這種對人生的領悟與自省﹐肥良是無緣的了﹐於是讀者也能見到二人的不同。 之後分道揚鑣﹐亦是必然的結局。

二、一本書


《火龍》第一期

2006年和仔離開海洋﹐自立門戶﹐開公司「壹本創作」﹐出版日式精裝書《火龍》。公司名稱由來﹐參考《火龍》 (2006)第一期和仔專欄:

「既然想寫一本書﹐不如就叫一本吧」﹐「不是五本﹐不是三本﹐而是一本」。

唯有回到香港漫畫由山寨手工業﹐轉變為官僚公司制度﹐知名作者忙於炒樓甚少寫畫的怪現象﹐再聯繫到肥良心魔的context﹐才懂和仔只寫「一本」書的意義: 於港漫界言﹐立志「寫一本書」﹐是那麼的與別不同。

黃玉郎、馬榮成所以是香港神話﹐並非藝術價值﹐是他們將漫畫制度化﹐用流水作業﹐建立霸權﹐並搵到好多錢﹐天文數字一樣的錢。漫畫家立志「寫一本書」﹐花幾年想寫一本傳世佳作﹐放諸世界﹐並不出奇﹐但以港漫界價值觀言﹐和仔的志向﹐就是石破天驚。只「寫一本書」﹐翏翏幾個字﹐和仔已要跟主流價值割離﹐以肥良90年代末一敗塗地的歷史為戒:

肥良失敗﹐正正因為佢唔想只「寫一本書」。他要跟黃玉郎、馬榮成三分天下﹐結果一切尚未幻滅以前﹐他已忘記了最初要寫畫的初衷﹐忘記了寫畫的快樂。

三、肥良向西


武神鳯凰一百期﹐肥良還沒想過和仔會離開

肥良的心魔﹐跟和仔不一樣﹐他就是要寫「第二本書」﹐寄托於袁家寶、鍾國光、李健良、李重豪、鄧志輝等等﹐要建立《海虎》三部曲、《武神》300期以外的「第二梯隊」﹐跟著出第三本書﹐第四本書﹐然後海洋王朝建立﹐肥良就能像馬榮成、黃玉郎等等一樣功成身退﹐正職叫雞、食雪茄和打golf。《海虎》三部曲時代﹐肥良致力寫畫﹐寫出傳世之作。而他的心魔﹐隨打敗馬榮成的夢想﹐逐漸幻滅﹐他的「第二本書」﹐野心作包括《風刃》、《風暴十三》等等﹐皆功敗垂成。

到了2003年﹐董匪建華亂港﹐香港經「沙士」災難﹐港漫市場崩壞﹐肥良振起最後的雄心﹐跟鄭健和雙龍出海﹐出版海洋最後的大作﹐《武神鳳凰》和《赤柱飯堂》。和仔正(鳯凰)、肥良邪(飯堂)﹐肥良退居二線(「第二本書」)﹐他以和仔作掩護﹐寫他底驚人的﹐以中美國際鬥爭為緯的另類奇書《赤柱飯堂》。

肥良對和仔最大的期盼﹐不是僅僅寫好《武神鳯凰》﹐而是等肥良有空間﹐親自操刀﹐取代那些令他失望的朋友(袁家寶、倫裕國等等)﹐寫好海洋的「第二本書」。

《武神鳯凰》大功告成﹐和仔建立信譽﹐風波險惡間離開海洋﹐破釜沈舟﹐趁早上岸。海洋要寫「第二本書」的野望﹐始終功敗垂成。肥良最後的一拚﹐《赤柱飯堂》三部曲、《殺手日記》等等﹐皆以失敗告終﹐死剩的港漫讀者不識相﹐也不買帳。

樹倒猢猻散﹐海洋崩坍﹐鄧志輝一眾好手爭相離開﹐和仔則繼續走他底「一本道」﹐即使市場今非昔比﹐還是以《脫北者》登上蘋果港聞。而肥良繼續孤身上陣﹐一路向西﹐身邊再無八戒沙憎﹐跨下騎一隻肥踵的怪獸﹐走他底以海虎卡通佔領美國市場的春秋大夢。

四、在地鳯凰


肥良自傳作《絕地轉生》

《絕地轉生》肥良自謂﹐赤柱飯堂「間接令我損失慘重」﹐所謂「間接」﹐顯然是曲筆: 損失了的﹐不是直接的錢財(較諸肥良的炒樓得益﹐也不過九牛一毛)﹐而是「間接」的和仔離開﹐連帶鄧志輝、鍾國光、陳志祥等好手﹐全部翻臉棄他而去﹐甚至陷入不斷攻訐﹐兄弟情斷的殘局。爾後﹐肥良再走進「影印道」等殘術﹐萬劫不復的泥淖﹐「第二本書」的夢﹐打敗馬Sir的夢﹐終於夢醒。

梁匪振英時代﹐香港人自願走進﹐即將滅頂的漆黑海洋。港漫市場﹐也下降到不見天日的地獄﹐但於藝術創作抱負言﹐亦未嘗不是和仔的幸運﹐他將會是香港漫畫手工業﹐最後一代﹐碩果僅存的奇葩。肥良殷鑑不遠﹐所以和仔會是最有自尊的寫畫人﹐不再發夢﹐只做一件事﹐寫畫寫畫和寫畫﹐他的公司﹐一早立志﹐只要寫好一本書。「一本書」的隱喻﹐有恪守本業﹐甘於淡薄﹐不受物慾迷惑﹐筆下見真章的意思。《封神紀3》結局﹐主人公走進地獄﹐反了肥良的「飛天」意象﹐也見到和仔的清醒吧: 我們都不要﹐再於海洋載浮載沉﹐或於天邊離地飄蕩﹐想望那終將被人民唾棄的神話、「皇朝」與「天下」。

20140505

Like a Rolling Stone

"She knows there’s no success like failure
And that failure’s no success at all"
Bob Dylan

一、藝術的意義


Dylan@Kowloon Bay

《知音夢裡行》第一場戲看似不特別﹐但想深﹐置於疑似傳記電影而言﹐就覺得很驚人: 編導只是好plain地拍一個folk singer彈結他﹐觀眾廖廖﹐然後唱歌。

不像香港《勁歌金曲》cut頭cut尾每首歌只唱三句﹐編者讓歌者一首歌完整唱完﹐除了尊重音樂﹐小弟亦想起古典本格派推理小說﹐如Ellery Queen﹐「向讀者挑戰」的classic setting: 敬愛的讀者﹐一切線索皆如盤托出﹐你能告訴我真相為何嗎?

場景設計簡單﹐不透露戲中人是誰﹐樂壇咩地位﹐演員藉藉無名﹐高反差燈光﹐黑沉沉﹐唔知歌者係金秀賢咁靚仔﹐定杜汶澤咁醜惡。觀眾如何判斷這個folk singer的音樂﹐是好是壞?如其說是judge歌者﹐倒不如說是judge觀眾的價值觀、知識水平﹐一首歌﹐就是給觀眾的一封戰書﹐是美藝觀念的挑戰: 音樂﹐點分好壞?

一路看下去﹐更厲害﹐男主角個性不討好(搞大女人肚要墮胎﹐就招女觀眾本能反感)﹐彈彈唱唱﹐到處借宿一宵﹐然後on the road﹐東奔西走﹐但套戲完全冇judge﹐佢的音樂是優是劣。片末男主角去唱片公司試音﹐只係結果唔work﹐都係不講好壞。於是個波﹐其實拋番畀銀幕下的觀眾: 你能撥開重重迷霧(即男主角性格所謂令人反感之處)﹐不作人身攻擊﹐純粹地去評價他底藝術成就的好壞嗎?

此片亦令小弟想起﹐年前看Bob Dylan音樂會的經驗: 音樂編排偏向重型音樂﹐泰半是未聽過的新歌﹐舊有名作﹐不論編曲、歌詞都改得面目全非﹐Dylan台上唔講野、唔Social﹐基本上唔唱到hook line﹐都不曉他唱緊咩歌。除了一貫挑釁觀眾觀念﹐Dylan將老歌扭到變了樣﹐變成化左灰都認唔到的「新歌」﹐也有替神話「解魅」的作用: 觀眾可能擺脫所有固有框架、記憶﹐重新感受這些歌曲﹐屬於你個人獨有的意義嗎?(To be on your own, how does it feel, how does it feel? )

《知音夢裡行》的重要﹐是佈置了一個很特別的框架﹐想很pure地﹐讓歌者呈現自己﹐使觀眾評估自己﹐藝術的優劣好壞﹐以至藝術的意義。

二、藝術令人行動


Searching for Sugarman

藝術的意義﹐不是製造更多煙迷你的眼﹐是令人反省自己﹐然後世事洞明﹐起而行動﹐改變世界、自己。同樣是音樂傳記片﹐《知音夢裡行》跟Searching for Sugarman﹐便分別很大。

前者一開場就是歌場自彈自唱﹐是想極力避免觀眾有pre-judgement﹐太多「先驗判斷」; 後者剛剛相反﹐跟金庸的《笑傲江湖》一模一樣﹐主角姍姍來遲﹐更有傳聞他已死去﹐過了一個小時才出場。《知音》想觀眾回歸音樂﹐很純粹地看歌者﹐Sugarman則不一樣﹐通過各種訪問﹐誇張的映像﹐製造各種各樣的myth﹐令觀眾有未見其人﹐即躍然紙上﹐好很勁的幻覺。

同樣用了一個要觀眾猜謎﹐推理小說一樣的plot﹐《知音夢裡行》愈看愈令人清醒﹐觀眾會將自己與片中人對照﹐反省自己的人生; Sugarman則愈看愈令人迷糊﹐甚至相信那個主人翁的音樂造詣﹐可以Bob Dylan比肩的笑話。然後坐言起行﹐離場後去Kubrick買隻CBS重新發行的水貨soundtrack。(商人得其所哉)

兩部片的secret code﹐其實是Bob Dylan。

Sugarman借Dylan來抽水﹐哄騙不懂搖滾音樂的觀眾。可與Dylan比肩什麼的﹐不過說說而已﹐Dylan真是走進電影的框架﹐似笑非笑地嘲罵兩句﹐人人都嚇個屁滾尿流。

《知音夢裡行》則相反﹐Bob Dylan真是轟然登場﹐上台自彈自唱。Dylan出場的勁﹐是挑戰埋成個「傳記電影」的genre﹐當真有其人的legend﹐走進一部半真半假的傳記電影﹐其震動﹐其實不下於《人間蒸發》的結局。《知音》挑戰荷里活音樂傳記片﹐用「真人真事」垂範四方﹐推銷美國價值的成規: 電影不勵志﹐主角不會大鑼大鼓堅持夢想﹐亦不犬儒面對現實﹐只是自行我路﹐界乎無奈與宿命﹐唱他那掏心掏肺的小曲。主角正是資本主義所謂loser﹐無可無不可﹐卻絕不來敗部復活、重新振作恢復名譽那夢幻俗套(如Jeff Bridges《聲聲相惜》)。

一般觀眾對《知音》男主角影射的folk singer﹐聞所未聞﹐對Bob Dylan﹐則如雷貫耳﹐好似好很勁。

表面咁睇﹐《知音》裡Bob Dylan登場﹐即隱喻時代巨流﹐已將男主角淘汱。深入點看﹐觀眾一見那位疑似Dylan出場﹐就自然會有心理反應﹐湧出狂喜﹐有我識你唔識的快感﹐裡面成個扭曲的心態﹐何其勢利又愚昧﹐到底是如何運作?真懂他的好﹐還是不過虛榮﹐盲從權威﹐「我都識架」﹐盲從人云亦云的定見?

於懂得思考的觀眾言﹐藝術是一面鏡子﹐令人看清自己。(I'll be your mirror. Reflect what you are, in case you don't know.I'll be the wind, the rain and the sunset. The light on your door to show that you're home.)

三、藝術超越成功失敗

《知音夢裡行》當然無意談懷才不遇什麼的﹐他甚至不是談「成功」與「失敗」﹐什麼文章千古事﹐期諸百年的打飛機。像那句被議論了數十年﹐Love Minus Zero/No Limit的歌詞﹐成功與失敗的「辯證」﹐玩的文字遊戲﹐Bob Dylan當然不會笨到去自己解釋。Bob Dylan登場﹐只會令人覺得唏噓﹐然後坦然接受﹐我所有的悲傷。

《知音》男主角的Odyssey旅程﹐東奔西跑﹐南來北去﹐與其說是找reference point﹐證明自己可以「成功」﹐倒不如說﹐他是一路向西﹐斬妖除魔﹐去除家庭、女人、兒女、職業、貓狗寵物、父母家族的覊絆﹐you got nothing, you got nothing to lose。主人公不要錢﹐所以要去CBS錄爛俗的歌﹐只為籌錢給女人墮胎。他只要最低調的衣食住行﹐然後繼續唱他不變的歌﹐換兩餐晏仔。價值自全﹐不高亦不低﹐無須外求﹐無須旁人佐證。全片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其實千頭萬緒﹐主人公就只走一條路﹐直至停止呼吸﹐就像片子那妙不可言的環狀敘事結構: 人間世的路﹐看似無選擇﹐上天命定﹐究其實所以無得揀﹐只因為你早已決定不會改變。

於香港人價值觀﹐《知音夢裡行》的主人公﹐是失敗的﹐當所謂「成功」﹐以錢、權力、一家人齊齊整整衡量的時候。

熱血公民的宣傳語﹐「成功之前﹐絕對不要放棄夢想」﹐其實就是吊在笨驢面前那條紅蘿蔔﹐有得睇冇得食﹐以夢想來包裝功利(imply夢想的價值是必需「成功」)。

支聯會那種﹐則是典型騙局﹐雙方都明知自己做戲﹐但這齣無恥的大戲﹐又無了期繼續演下去。「民主將會戰勝歸來」﹐「民主」何時變了subject﹐一個活體生物?千呼萬喚始終不來﹐又能怎辦? 「成功不必在我,功成必有我在」﹐大言炎炎﹐要到何年何月才會「成功」﹐要收捐款多少才算「成功」﹐以至何謂「成功」﹐就要等明年拜山﹐問死鬼華叔。

香港左膠﹐則以「階段性勝利」﹐混淆成功與失敗的分際﹐製造騙局﹐延長戰線﹐走那條綿綿無盡﹐又好食好住﹐博學深思的毅行者苦路。

"A man is a success if he gets up in the morning and gets to bed at night, and in between he does what he wants to do"
Bob Dylan

《知音夢裡行》的主人公﹐毋寧是「失敗」﹐但還是無悔的﹐他一直做他相信有價值的事﹐唱那亘古不變﹐不舊不新的歌﹐而那與虛榮、私利無關﹐(他只是一條廢柴﹐來與去﹐根本who bloody cares?)﹐於是不經意地到達永恆。

May you always be courageous
Stand upright and be strong
And may you stay forever young

May your hands always be busy
May your feet always be swift
May you have a strong foundation
When the winds of changes shift

May your heart always be joyful
May your song always be sung
And may you stay forever young

Bob Dylan

香港人﹐根本不懂Bob Dylan。

20140428

Nothing I can Do

雜談《紅Van》 (改寫自facebook)

一、香港沒有了


Made in HK: 死老o野隊爆你呀

《紅Van》最值得看﹐可能是片尾字幕﹐一個香港都市鳥瞰鏡頭﹐銀幕亮起一句話:
「今日黯淡無光﹐對比昨天光芒萬丈﹐不知今夕何夕」 (大意)

這句話﹐硬膠得來﹐見到典型香港人心態:
不斷glorify英治時代的所謂成就﹐對比今日頹垣敗瓦﹐只能歎息唏虛。扯番口煙﹐懶感性﹐於是就「不知今夕何夕」了。這句話﹐等於離地中產的口頭襌:「做咩香港搞成咁」?

殊不知﹐香港弄至如斯田地﹐並非一朝一夕﹐是十多廿年來﹐所謂香港「精英」﹐與共匪、文妓、左膠、大中華膠合謀﹐用他們的麻木犬儒、自私貪婪、天真失憶、懦弱愚昧﹐合作「打造」而成。

一日香港人不打算醒覺﹐悔罪﹐承認香港衰敗﹐自己有責﹐現狀都不會改變。香港人只打算搶佔高地(如所謂「為了下一代」、「和平佔中」什麼的)﹐扮無辜﹐扮理性﹐扮默默耕耘﹐好感恩﹐然後諉過他人﹐只會越來越壞﹐直至香港與中國合流﹐再無分別為止。咪以為好耐﹐不費一兵一卒﹐將「香港人」種族清洗﹐三幾年內就會完成。

電影宣傳語:「一夜之間﹐香港沒有了」﹐其潛台詞﹐其實一樣﹐災難突然而來﹐從天而降﹐我好無辜。

《紅Van》咁難睇﹐咁爛﹐對比以前《香港製造》咁好睇﹐陳果的墮落﹐又是「一夜之間」變成的嗎?

一夜之間﹐「香港沒有了」﹐未必唔好﹐冇眼屎乾淨盲﹐唔駛煩。於日本右翼政府言﹐福島經核災﹐一夜之間﹐一號至四號反應堆﹐受感染的居民和貓狗牛隻﹐全部沒有了﹐簡直是夢幻的happy ending。怕只怕世事沒你打飛機時﹐想的美好。

二、狼狗咬春袋


《去年煙花特別多》: 學生妹食屎啦

情節不同只是枝節﹐《紅Van》電影跟原著小說分別﹐最關鍵是敘事觀點不同。原著是衛斯理式﹐即黃又南第一人稱回憶自述。陳果處男作《香港製造》﹐亦以主角中秋畫外音自述。《紅Van》此情不再﹐不用後生仔第一身﹐很簡單﹐編導已變了老屎忽﹐要與年輕人的pov割蓆。

《去年煙花特別多》不過餵後生食屎、掟學生妹出電車﹐《紅Van》則赤裸裸﹐要一刀一刀插死。

全片粗口橫飛﹐但很少人注意﹐片中人的爛口程度﹐是與他的年齡、演技、權力成正比。黑社會坐館一樣的任達華﹐統稱班後生仔為「春袋」(青春的一代)﹐則至為露骨。後生仔是「春袋」﹐即不論肉體上、口語上﹐毛都未出齊﹐小人都冇資格﹐學咩能人講咩能野粗口呢?

老人已發育完成﹐變了一條一條「戇尻」。在老人眼中﹐姦屍傻仔非殺不可﹐並非由於他有違道德﹐而是僭越﹐啫仔細細﹐發育未全﹐妄想搶大佬o的女 : 搞咪好o羅﹐搞死埋條女﹐咁我搵邊個? 個世界冇女人架啦﹐唔通搵Janice Man、芝See菇B出火?

《紅Van》表面是群戲﹐事實權力牢牢握係班老人(任達華、林雪、甚至李燦森)身裡。又南傾完電話﹐掛住媽媽﹐喊足成分鐘﹐一鏡直落﹐鏡頭愈hold得耐﹐就顯得你班後生演技愈差﹐愈似戀母狂﹐未戒奶。後生被污辱為「春袋」﹐唔曉反抗﹐於是老人得寸進尺﹐逆我者死。

原著條姦屍傻仔﹐被任達華激憤下殺死﹐他亦不失為一條漢子。電影版則變了公審﹐由老人唆使班後生﹐包括利用女人對強姦犯的本能仇恨﹐將傻仔一人一刀插死﹐是《紅Van》最值得注意的改編﹐見證了班香港文化老人的變態和進化: 條粉腸明明「死有餘辜」﹐但班老人都係唔肯揹飛﹐要「以夷制夷」﹐教唆後生殺後生。

《紅Van》用的借刀殺人毒計﹐由天祐完成﹐插入最後斷氣的一刀(一隻鑊)﹐見證了老人的陰毒﹐跟黑社會的儀式相約﹐所有人的手都沾滿鮮血﹐則是兄弟﹐也是共犯。跟北野武的名句:「紅燈沒關係﹐一起過就不怕」(大意)﹐並不完全一樣﹐呢條馬路﹐差佬、解放軍圍伺﹐行左兩步﹐班老人一早「縮陽」啦﹐邊有能諗過﹐同你插血為盟﹐風雨同路呀。

三、你是什麼人


Bertolucci's Me and You

《紅Van》用Bowie的Space Oddity﹐不詆為污衊﹐至少見證了那句名言: 你是什麼人﹐就看見什麼事。

去年另有兩部西人電影﹐都用了Space Oddity﹐荷里活片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及貝托魯奇的Me and You。

計埋紅Van﹐三者之間﹐貝托魯奇最誠實﹐電影毫無避諱﹐返回Space Oddity的吸毒subtext﹐襯女主角吸海洛英後起舞 (不用原版﹐用Bowie唱意大利文版﹐有弦外之音﹐真是高手)。

而紅Van跟Walter Mitty﹐則各取所需﹐都沒有呈現原曲的全貎﹐然後扭曲為己用。Walter Mitty扭到變了勵志歌﹐用來鼓勵廢柴主角重新上路﹐Bowie唱到Far above the world﹐Planet Earth is blue即cut﹐迴避了悲劇的結局﹐真是算無遺策。

《紅Van》則不同﹐跟香港人本性相若﹐有自戀狂﹐喜歡撞牆﹐迴環往復﹐反覆淫唱的﹐都是後半首: Ground Control to Major Tom﹐Your circuit's dead,there's something wrong﹐Here am I floating﹐round my tin can﹐Far above the Moon﹐Planet Earth is blue﹐And there's nothing I can do. ------ There's Nothing I Can Do﹗

香港文化老人﹐做慣了逆來順受的契弟﹐他們不相信年輕人會反抗﹐他們會用你冇文化來攻擊你。老人甚至不相信年輕人懂Bowie﹐懂Space Oddity﹐聽過很多很多Bowie的唱片﹐看過2001 Space Odyssey﹐知道Space Oddity﹐根本唔係老人曲解咁既意思。老人把利刀﹐不敢插林鄭月娥﹐不敢插梁振英﹐不敢插司徒華﹐老人用把刀插妄想奪權的後生仔。

聽得懂Space Oddity就知道﹐There's Nothing I can Do﹐裡面是謙卑﹐是悔過﹐而唔係班文化老人的妄想﹐叫班後生做契弟﹐做縮頭龜公﹗

Space Oddity@Walter Mitty
http://vimeo.com/85156527

Space Oddity@Me and You
http://www.indiewire.com/embed/player.jsp?videoId=10d73cd0-a073-11e1-bcc4-123138165f92&width=480

20140422

愛令我燒炭

淺談《魔警》

劇透

一、我想死

《魔警》最值得注意的﹐其實是戲名。

北野武《小心惡警》主角我妻﹐有自殺傾向﹐故從心所欲﹐胡作非為。

《魔警》大鑼大鼓寫差佬「入魔」﹐觀眾以為主角吳彥祖﹐會壞事做盡﹐例如像警務署長曾偉雄見到黑影、CID到旺角警署強姦報案人等等。

殊不知剛剛掉轉﹐吳彥祖會扶阿婆過馬路﹐刀鎗劈殺者皆死有餘辜 (舊樓淋紅油的黑社會、輪姦盲女的小流氓)﹐路見不平﹐簡直大仁大義。而吳一直不容於同僚﹐不是由於離經叛道﹐是他太正直和嚴謹。

吳彥祖簡直是個儆惡懲奸﹐俗世清流的「好人」。這才是《魔警》最曲的曲筆: 成魔的不是吳彥祖﹐是其他恃勢弄權、貪贓枉法的差佬。恰像香港現狀﹐所有人都入魔﹐而茫無知覺。而主角所以潔身自愛﹐並非由於他品格高尚﹐是由於他隱藏的罪疚、心理病﹐自我約束。

寫邪惡差人﹐此片可與西人電影互相參詳。同樣講警察走入邪道(如去年的The Place beyond the Pines)﹐《魔警》最特別的﹐是主人公非常抑壓﹐不敢越雷池半步。成套睇完﹐觀眾都唔知佢想典﹐見不到主人公的夢想、慾望。

《無間道》陳永仁想要番個身分﹐劉健明想做警務署長﹐但觀眾不知吳彥祖想要咩﹐他的佛洛伊德式童年陰影﹐並無哲學思考意味﹐只會令他變得更自閉﹐見女唔識溝﹐非好人好事不幹﹐自製father-figure一樣的鳥籠﹐囚禁自己﹐於是片子就無法進入悲劇的層次。

他真正想要的﹐也許是死吧﹐末了吳彥祖害死無辜油站市民﹐自焚謝罪。像《小心惡警》的我妻﹐殊途同歸﹐他亦完成自殺志願了。

二、不認罪

《魔警》另一特色﹐有個嚴肅的課題﹐談罪與罰。如何贖罪。

有趣之處﹐吳彥祖所犯何罪﹐並無赤裸坦呈﹐反而變了推理小說一樣的twist﹐最後十分鐘才連珠炮發﹐用flashback來解橋。編導要的並非心理分析﹐而是驚慄懸疑。

於是 《魔警》用回《無間道3》的老梗: 女心理醫生替主人公解困。此片更進一步﹐雙劍合壁﹐再加個關懷吳彥祖的警察女上司。

《無3》梁朝偉應對KElly的方法﹐是懶好笑﹐舉重若輕﹐於是他的心理病、精神病、人格分裂﹐就無須深究; 《魔警》吳彥祖﹐心有千千結﹐但任班女典巢﹐還是像鄭愁予的詩句:「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心理醫生愈問﹐吳愈是九唔搭八﹐佈下更多迷霧。

這種笨拙的處理﹐固可說是迴避進入男主角的內心﹐維護雄性神話; 但另一方面﹐卻又與全片主題﹐不知不覺間﹐配合得天衣無縫: 主角明明罪孽滿身﹐但又不想面對自己的罪﹐像個出貓被抓的小學生﹐於是只能眼神閃爍﹐支吾以對。

談「罪與罰」﹐最根本﹐是要認罪。像杜斯妥也夫斯基的主角﹐聖彼得堡的十字大街下跪,懺悔。甚至像佛家所言﹐要發露懺悔,懺名「發露先惡」,悔名「改往修來」﹐必需自揭惡行﹐愈徹底愈好﹐毫無隱瞞﹐才能到往生極樂。不認罪﹐則行善亦無法積德﹐不過逃避現實﹐偽善而已。

《魔警》最貼近香港人現狀的﹐就是不認罪﹐不認香港日暮途窮﹐自己有責。吳彥祖明知30年前自己害死張家輝﹐但不去告解﹐噤聲不出﹐即使不斷行善﹐以善業來欺騙張家輝媽媽﹐最終亦於事無補。

一如八九六四屠城﹐香港人有錢﹐愛慈善﹐以為用捐錢﹐就能借北京學生運動過橋。結果血流成河﹐香港人不認罪﹐還年年搶佔高地﹐不斷行善﹐不斷捐錢﹐不斷浪費白色燭光。而白痴如當年寫悔過書的李卓人﹐廿多年後﹐還自稱要令共匪「後欄失火」。這些當然是永遠不會達成的夢幻。

《魔警》不認罪﹐以為一味做些不相干的善事﹐不斷扮犧牲﹐不斷扮「隨時佔中」﹐就算自我「抒困措施」﹐當然無用﹐只會造就更嚴重的不信任﹐cynicism。證諸《魔警》﹐差佬跟賊佬﹐裡外勾結﹐冇個好人﹐本質相若。九龍殯儀館的喃嘸佬﹐比美活地阿倫(的電影Mighty Aphrodite)﹐盲女都搞﹐姦淫擄掠﹐殺人如麻。

全片犬儒的極致﹐是最後一場戲:風日灑然﹐春光明媚﹐吳彥祖在尖沙咀幫阿婆執橙﹐然後幫手推手推車。

只要跟吳彥祖小學生時﹐義助張家輝媽媽推車那場戲對倒﹐觀眾就明白:吳的行動﹐並非出於善意﹐是自以為事的「贖罪」﹐佢都唔係好人。
(再elaborate﹐那些幫阿婆執橙的人﹐各有前因﹐其實都唔係好人)。

有朝一日﹐香港人見到那個「築福香港」的派粥茂利﹐會拍檯﹐想摑佢兩巴掌﹐想推翻港共暴政﹐想打爛電腦推門上街做你可以做的任何小事﹐那一刻﹐就是香港人開始醒覺的時候吧。

20140410

什麼是日本

點評《Kano》 (改寫自facebook)

一、玩受傷


Zidane@2004 euro

此片癲得好勻循﹐最驚人是主角受傷﹐對方投手用日文問佢:「你咁傷比賽唔辛苦咩?」
主角答:「你知唔知農地典種出又大又香的木瓜?」﹐跟住繼續比賽。
無厘頭到極(於不知前文後理的人而言)﹐頗有網民「不解釋」的氣魄。
假如我是對方投手﹐只能學那日本新聞記者﹐ 「日-本-語-が-わ-か-り-ま-す-か?」 (你聽得懂日文嗎?)

另有一個鏡頭﹐接球手飛撲接球﹐倒於沙地﹐沙塵滾滾﹐地上不期長有一朵藍色的小花﹐風中輕輕搖曳﹐超然物外﹐情調醉人﹐也是奇景。

投手主角玩受傷(類似《足球小將》的志偉)﹐至少要甩膊、斷腳什麼的呀﹐但此片玩右手中指指頭流血﹐流到成個棒球紅晒﹐成枝球棒都係血﹐又繼續打。假如觀眾比較清醒﹐都會笑到碌地。

玩受傷﹐亦可以很深刻。
如98年世界杯決賽巴西集體打假波﹐朗拿度扮抽筋搵錢﹐應付Nike﹐應付賭波公司。
又如2004歐洲國家杯﹐施丹被逼負傷作賽﹐變了政治棋子﹐領隊杜明歷治利用他來做替死鬼等等。
Kano當然沒這樣的深度﹐只是騙騙不用腦觀眾的猴戲而已。
二、好抑壓


分到邊個係邊個﹐我話你好野

好多人話此片熱血﹐小弟唔覺﹐反而好抑壓。

片子要浪漫化日治時代﹐田連阡陌﹐街道井井有條﹐街邊鄉下人不講「粗你媽個B」﹐就算一腳牛屎﹐亦通情達理﹐粗中有細。也因為要與一般台片(如《海角七號》)不同﹐於是壓低台灣人常見的粗魯mannerrism﹐要靜﹐要空靈﹐主角女朋友老家開書店﹐一室書香﹐片中台灣人跟日本人其實沒分別﹐只差在冇學永瀨正敏﹐污燈黑火﹐著燈寫毛筆大字。

台灣人不再髒、亂、吵(柏楊語)﹐修心養性。對白講日文﹐就像聽彭督講英文﹐片中人就有一種罕見的理性。

全片聲效﹐除了人物對話、收音機講波佬﹐群眾睇波歡呼喝采﹐就好靜﹐沒有叫罵、沒有車聲。因為太靜﹐人物太無個性﹐於是片子就不斷用浮夸到極的配樂﹐ 好虛假的後期製作浪漫畫面﹐想以excessive的感官剌激﹐給觀眾製造萬眾一心的幻覺。

此片如何重塑「日本味道」﹐也就是「抑壓」。人物無個性﹐無叛逆﹐無反抗﹐無衝突﹐於是團結一致。球員個個一樣﹐黑黑實實﹐又著晒制服﹐成套睇完﹐我都分唔到邊個係邊個。男主角同女朋友的愛情﹐亦無厘頭到毫無效果 (雖然個妹妹都幾正)。

由此思之﹐就明白典解教練由永瀨正敏出演: 矇口矇面﹐但有名氣 (至少認到係日本人)﹐矮矮細細﹐貌不驚人﹐明明成個角色好假﹐但間唔中發下火﹐好似好有o野﹐這就叫「日本」了。

三、超現實

日本政府安排一個日本教練﹐帶一隊混合日本人、台灣人、原住人的球隊﹐進軍日本甲子園﹐當然有很強烈的政治宣傳任務。

此片完全避而不談﹐反而製造另一種政治含意:戀日、反共、台獨﹐其超現實﹐接近hysteria。

真係想知﹐日本人睇到此片﹐會有怎樣的感覺?

四、未接觸

Kano最大的誤解﹐是他們讀不通安達充的漫畫《Touch》﹐不明白日本中學生進軍甲子園的真諦:
他們要的﹐只是進軍甲子園﹐卻不是在甲子園勝出。
當球隊取得參加甲子園資格的那一刻﹐就已達成夢想﹐完成任務﹐真正踏上甲子園的舞台﹐得勝晉級與否﹐已無關宏旨了。

何解呢?因為進軍「甲子園」這個行為(即於地區大賽勝出)﹐其實是青年人的成人式﹐是對青春歲月的依戀與懷念。
而真正於甲子園作賽(即參加全國決賽)﹐則是「成年人」的活動﹐爾虞我詐﹐充滿險惡的計算﹐其本質﹐已與青年人的熱血、純樸不符﹐於是球隊於甲子園真正取得優勝﹐裡面充滿污染﹐未必是好事﹐反而是對青春無邪歲月的背叛。
這真是日本文化的精微深奧之處。

對比Touch﹐上杉達也帶領明青隊﹐於地區大賽勝出﹐完成哥哥和也進軍甲子園的遺志﹐一切就結束。 爾後達也與淺倉南昇上大學﹐擺脫和也亡魂陰影﹐就是進入成人世界的開始﹐甲子園優勝與否﹐不過小事而已。

Kano的問題﹐是不懂見好就收﹐又頭腦發熱﹐以為可青出於藍﹐可與日本精英球隊比肩﹐勉力延續﹐就只能玩悲情﹐玩受傷﹐就像將此片與日本正宗棒球電影相比﹐只是笑料而已。

五、死左膠

成套戲都好好笑﹐如日本人深受台灣球隊感動﹐成個球場靜晒﹐打飛機到極﹐那個新聞記者﹐肉麻當有趣﹐笑到我肚痛呀。但唔聲唔聲﹐有一個位小弟睇到喊。

就是球隊贏到出席甲子園資格﹐跟住大澤隆夫成功建成運河﹐流水淊淊﹐小弟亦淚如雨下。

我諗我唔係感動﹐係好傷心。

傷心的源頭﹐是抽離咁睇到今日台灣人命運的悲哀﹐當年日本人與台灣人的感情﹐所有好人好事﹐好的制度﹐好的建設﹐很快都會消逝(日治時代結束)﹐爾後國民黨大屠殺﹐白色恐怖﹐到今日邪惡大陸共匪﹐虎視眈眈﹐磨刀霍霍﹐準備種族清洗等等。

我諗我喊的那一刻的心情﹐同那位被白痴左膠污衊的香港媽媽﹐差不多吧。

20140409

潑出去的女

雜談《秋刀魚の味》

(一)性笑話

《秋刀魚》充斥咸濕笑話﹐令人吃驚﹐而笑料很單一﹐皆衝著一個跟年輕女人結婚的中產老人而來﹐不斷恥笑他食春藥、老夫少妻、夜夜笙歌、有心有力之類﹐說個沒完沒了。

有趣的是﹐小津電影以斯文有禮聞名﹐不停講咸濕笑話﹐不是一個好吸引人的gimmick嗎? 但外間評論、節目介紹﹐皆絕口不談。顯然﹐「性」這個字﹐是觸動了小津作品的禁忌。

片中人物﹐用講笑包裝﹐其實不斷向一對老夫少妻作道德攻擊(人家你情我願﹐晚晚做到天光﹐其實關你屁事?)﹐恰恰係動搖了幾十年來﹐香港影評權威製造的所謂小津作品美學:看破紅塵、哀矜勿喜﹐向人間一切毀損﹐天地不仁﹐皆報以沉默﹐包容面對。

《東京暮色》中﹐作者驅車撞死未婚成孕的有馬稻子﹐作者何曾有過「包容」?《秋刀魚》性笑話不斷﹐作者又何「沉默」之有?

片末至為露骨﹐友人勸笠智眾效老夫少妻﹐搞續弦﹐他答﹐「我都係覺得咁樣好污穢 (大意)」。作者的潛台詞:續弦不是愛﹐只是為了性享樂。老夫少妻疑似有違天道﹐並非重點﹐小津想攻擊的﹐是他們耽於淫慾﹐並從中得到快樂﹐性滿足。

笠智覺得「污穢」的東西﹐不是「性」﹐而是性解放使道德崩坍﹐家庭制度崩壞。「性慾」混合「愛情」﹐男男女女下半身湧出來的狂喜、狂暴、血淚﹐一片血水﹐噴薄而出﹐當人人率性而為﹐為追尋個人理想、慾望而行動﹐脫離家庭﹐勇闖新世界的一刻﹐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和諧關愛神話的末日。

笠智眾對酒吧媽媽生(岸田今日子)的戀慕﹐一直君子之交淡如水。笠智後來提供一個至為冠冕堂皇的理由: 「她跟我死鬼老婆好似樣」。於是笠智眾拒絕續弦﹐坐懷不亂的克己﹐不僅是個人修身的層面﹐還製造了另一個父權制度的神話: 見到靚女﹐我都眼看手勿動﹐因為對死鬼老婆好忠誠呀。

酒吧媽媽生每次都開唱機﹐播軍樂﹐愈激昂愈虛無﹐一個年近古稀﹐經過二次大戰失敗教訓的中產阿伯聽了﹐又冇食藥﹐下半身會舉得起嗎?

(二)離地中產

說小津鼓吹克制情慾﹐未必準確。依《秋刀魚の味》觀之﹐作者根本反對人表露任何情感﹐包括喜怒哀樂。喜怒形於色﹐任性縱情者﹐往往都是低下、卑賤、粗鄙不文之人(如新抱岡田苿梨子)。

「克制」而達到維持禮教的目的﹐不過是表層﹐小津真正想到達的﹐是消弭一切「衝突」﹐於是有月明星稀﹐窗明几淨﹐一片和諧。

《秋刀魚》片末有個精彩例子:笠智眾跟長子﹐告知女兒岩下志麻﹐「伊情人走了」。岩下平靜接受﹐返回房間休息﹐笠智眾老懷安慰﹐殊不知幼子突然走入鏡頭:「做咩家姐喊得咁犀利?」 ------ 就連岩下志麻為愛情消逝而傷心的畫面(也不過是流泪)﹐小津都不要﹐重要搞成一個gag(觀眾嘻哈絕倒之間﹐就渾忘岩下失戀本來應有的痛苦)

全片沒有衝突﹐反而處處對照﹐用各式人等的不堪人生(如老夫少妻、潦倒的中學老師、廢柴海軍下屬)﹐來給笠智眾一家﹐應該居安思危的教訓。依蘇珊桑塔的名句﹐真是「旁觀他人的痛苦」﹐令人磨平了自己的同情心﹐用他人的不幸﹐來提醒自己更麻木﹐更有幸福感﹐於是應該感恩。用香港近年流行的潮語﹐《秋刀魚》是典型「離地中產」﹐維持「超穩定結構」的狀態。

笠智眾的中學老師﹐變得窮極潦倒﹐居於陋巷﹐跟終身不嫁﹐賣相欠佳的女兒相依為命﹐暗無天日。小津對他倆並無同情﹐只是不斷經營佢地幾慘﹐畀飲飽食醉的舊學生恥笑﹐於是變成一個給笠智眾的道德教訓: 岩下志麻只是一盤水﹐拿拿臨潑出去啦。而中學老師跟她的醜女兒﹐很快就從銀幕上﹐觀眾的記憶裡消失。

末了岩下志麻結婚擺酒﹐笠智眾當然唔會請中學老師去飲: 一早畀左兩萬円佢啦﹐重唔心足咩?相信每個人都有一個價錢﹐錢可以解決一切問題﹐所有人做所有事﹐都是為了錢﹐亦是「離地中產」的中心哲學。

《秋刀魚》令人不安﹐是睇清楚了作者的無情﹐例如佢唔會相信﹐岩下志麻唔肯嫁﹐是為了侍奉老父﹐是為了愛。是的﹐「愛」這個字﹐是除了「性」以外﹐小津電影畏如蛇蠍的另一個字。

20140225

Why So Serious?

談《華爾街之狼》「犬儒畫外音」及「失敗的李安納度」

一、犬儒畫外音


Travis

史高西斯常用畫外音﹐《的士司機》(1976)主人翁對半身鏡自言自語﹐就源自俄國小說﹐第一人稱敘事《地下室手記》。

一般言﹐電影很難呈現人物心理、思緒。畫外音、自述﹐含有角色向觀眾交心﹐坦逞赤裸﹐以假為真之意。

相比《的士司機》感人肺腑﹐《華爾街之狼》主角的畫外音﹐就很曖昧。沒有感情﹐大部分語帶調侃、玩世不恭﹐有時甚至直接向鏡頭(即觀眾)說話﹐而沒有自省﹐觀眾不會從中了解主角內心。 畫外音變了「間離」﹐觀眾就跟主角保持距離。於是一部真人真事電影﹐便毫不真實﹐變成一連串「黑色笑話」。

編導就是想﹐觀眾嘻嘻哈哈之後﹐覺得片中人片中事﹐無需認真看待。

四眼豬兜跟表妹疑似亂倫﹐生下低能兒女﹐帶去郊野set them free﹐不用黑色笑料包裝﹐認真直拍﹐會是何等光景?全片gag show大雜薈﹐用心亦很清楚: Why so Serious? 認真你就輸了。妄自菲薄的港人不會懂﹐論犬儒﹐金雞3拍馬追不上《華狼》。

黑色荒謬劇Goodfellas(1990)﹐同樣粗口橫飛﹐作者盡量將劇中人處境﹐帶回日常生活﹐令觀眾覺得真實。例如眾人埋屍後園﹐抺乾雙手鮮血﹐於媽媽家聚餐﹐鬥吃意大利麵。《華狼》則不同﹐作者極力想觀眾抽離﹐覺得片中人全部發癲﹐一切酒池肉林﹐只是獵奇睇戲。所以片子對華爾街金融界﹐便毫無殺傷力。

《華狼》的潛台詞﹐是「千祈咪當真」。片末李安納度洗黑錢﹐跟歐洲auntie性交易﹐明明是重頭戲﹐卻變成錯摸喜劇﹐雙方皆誤會對方挑逗自己﹐卻沒有弄假成真。突然插入auntie獨白﹐就是要劃清界線﹐將所有不倫戀、不倫性愛的曖昧消滅: 阿姨Leo沒有性交﹐重覆﹐什麼都沒有發生。

簡單一場戲﹐就見到作者的卑鄙﹐假道學﹐smart-ass。他不敢take一個「道德」或「反道德」的立場(例如片子不會問﹐吸毒、雜交、召妓、亂倫有錯嗎?)﹐又很怕被攻擊誨淫誨盜﹐又姣又怕痛﹐叫雞唔戴袋﹐又驚畀人影到﹐他事實是個孬種。

二、失敗的李安納度

《華爾街狼人》所謂人慾橫流﹐其實是「騙局」。

片中人未必恪守主流社會道德﹐但從未踰矩﹐3P也好﹐雜交也罷﹐一切你情我願﹐(跟侏儒)寫好合約﹐戲中人不會強姦、不會搞基﹐剃人頭髮﹐立刻付鈔﹐亂倫不過說笑而已。一切荒唐行徑﹐皆與世隔絕﹐於密閉空間進行﹐人人身光頸靚﹐不像大陸共狗﹐會無啦啦街頭大便。李安納度搭飛機去瑞士﹐極限是吸毒fing頭﹐重畀人五花大綁﹐十幾個金髮空姐﹐幾廿對波、幾廿對蘿﹐查都冇查過。

《華狼》有兩場戲﹐玩情慾色香味﹐寫李安納度在女體身上吸白粉﹐取鏡大有不同。

第一場是片初﹐鏡頭大特寫一個女人翹起的臀部(類似日本AV「女尻」系列封面)﹐李安納度躲在女人蘿柚背後﹐面向鏡頭﹐將白粉倒入女體肛門﹐用玻璃管吸毒。像霧又像花﹐觀眾只能猜想﹐Leo朝女人肛門吸毒。

第二場﹐李安納度將白粉倒入女人胸前北半球乳溝間﹐大吸特吸。鏡頭毫無避忌﹐清楚拍他又吸又奶。

同樣吸毒﹐兩組鏡頭﹐一隱一顯﹐於是見到李安納度的界限: 「奶乳溝」是極限﹐「奶肛門」則是禁忌。愛他變了害他﹐編導不斷用鏡頭保護李安納度﹐這也是《華爾街之狼》會拍成「喜劇」﹐又搔不著癢處的理由。

將《華狼》逆向思考﹐鏡頭張揚什麼﹐又故意迴避什麼﹐就見到Leo不敢觸碰的禁區。

很多啦﹐例如李安納度唔可以搶人條女啦 (條女男友很快人間蒸發)﹐唔可以早洩啦 (11秒出精﹐但很快又硬了)﹐唔可以痴肥(相對四眼豬兜)﹐唔可以失敗(失業只因股災)﹐唔可以瘦到得棚骨 (相對揼心口瘦骨仙)﹐唔可以打基佬 (由手下代勞)﹐唔可以搞基 (沒有男男肛交) ﹐唔可以打飛機 (四眼豬兜打o左啦)﹐唔可以低能(只是吸毒過量的笑料)﹐唔可以同黑妹雜交等等等等﹐數之不盡。

這就是偶像的宿命。李安納度一日不願走上銀幕表演食撻﹐一日不可能得到奧斯卡。立此存照。

20140215

認住呢隻鷹

淺談《清須會議》

一、血緣


大空港

三谷幸喜電影《清須會議》、電視近作《大空港》﹐皆寫一個問題: 父子血緣關係。

《大空港》寫現代中產家庭﹐三代同堂﹐各懷心事﹐謊言講足一世:
阿爺是衣櫃同志、阿爸香川照之通姦、阿媽不安於室想勾佬、阿女扮純情、阿仔扮上進。一家人都識做戲﹐利用孝順父母﹐兄友弟恭﹐維繫家庭關係﹐然後各取所需﹐保持自己的假面具。

於是﹐「血緣」不代表親情﹐只是維持權力平衡﹐關係千載不變的工具。

空姐竹內結子、無業舅父生瀨勝久﹐一對無家庭無子女的男女﹐千方百計擾亂這偽善家庭。生瀨勝久鼓勵香川照之廢柴兒子離開家庭﹐大學退學﹐加入話劇劇團﹐追逐夢想﹐等同將香川幼子拐走﹐向有錢人宣戰。

《清須會議》則寫戰國時代「本能寺之變」﹐血緣繼承﹐不再是維持和諧的籍口﹐變了奪權的理由。

織田信長兩子信雄、信孝﹐一個低能﹐一個野種。農民出身豐臣秀吉﹐兩個都不喜﹐換一套方式﹐借東風﹐用智力﹐不費一兵一卒﹐挾「稚子」(織田信長男孫三法師)令「諸侯」﹐令藍血blue blood一族﹐不知不覺間﹐齊齊做老襯。

根據正史﹐豐臣秀吉正室(中谷美紀)終身無子女﹐像港產片名句﹐「情場如戰場﹐要愛就要搶」﹐想繼承有錢人權力﹐就要搶奪其血脈(兒子)。「清須會議」結束﹐手抱信長男孫三法師登台﹐諸將跪拜﹐秀吉得享最高權力。《清須》剔出現實的血淋淋: 窮人借「血緣」過橋﹐階級位置互易後﹐不會放過機會﹐更要將富人置諸死地。

二、春夢


信長之野望:十萬小時打機

《清須會議》亦講歷史背後﹐不為人知的女人經。戲中女人﹐好似好巴閉﹐當然是假象。

松姬(剛力彩芽)懶醒﹐將兒子三法師推入火炕﹐交畀秀吉﹐以為神不知鬼不覺﹐武田信玄血脈走私混入織田家。回到真實歷史context﹐松姬所謂替武田家翻檯﹐俟秀吉獨攬大權﹐誅殺群英後﹐亦只是一場春夢。市姬(鈴木京香)以為改嫁柴田勝家﹐就能玩弄秀吉﹐亦不外乎自我催眠﹐忘了美人會老﹐除了自己﹐天下其實大把女人。而忍者天海祐希﹐武藝低微﹐行徑弱智﹐編導明目張膽性別歧視﹐又人人受晒﹐更見神通廣大。

不管《清須》套戲context裡﹐班女人幾巴閉、幾架勢(如市姬、松姬、寧)、將男人玩弄於股掌之上﹐但只要銀幕下的觀眾﹐略懂歷史演義﹐打過幾十萬小時盜版戰國電子遊戲﹐總有一刻清醒﹐明白戲裡男男女女的浪奔浪流、潮湧潮落﹐不過浪花淘盡英雄/雌﹐只是不知天高天厚﹐自我陶醉而已。豐臣秀吉末了﹐疑似統一天下﹐亦不過留下枯骨一堆。

這就是三谷幸喜改拍歷史劇的理由吧:將戲劇與真實(歷史)對照時﹐則一切有為法,只如夢幻泡影。

三、魔幻


黑幫有個荷里活:Magic hour不過片場佈景

《清須會議》有兩場戲﹐相當重要﹐未必有人注意。

第一場是flashback﹐斜陽下柔鏡﹐織田信長玩閱兵﹐眾武將和衷共濟﹐聚首一堂﹐陶醉於magic hour一般的浪漫光線。

這場戲的典故﹐來自三谷幸喜前作《黑幫有個荷里活》。《黑幫》講戲夢人生﹐真戲假造﹐magic hour令人陶醉﹐不過片場佈景﹐只是臨時演員(佐藤浩市)的自我安慰。永遠等待magic hour的黃昏美景﹐兩行清泪﹐由庸碌半生的廢柴演員面上流下來。

《清須會議》寫柴田勝家、豐臣秀吉等等﹐各式各樣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否定所有價值﹐友情、男女愛情、義氣、親子情全不可信﹐人與人除金權利益別無其他。於是回憶Magic hour中信長閱兵﹐便非常關鍵﹐替《清須會議》抺上底色的溫情tone。全片一片虛無﹐那場戲﹐便重新給觀眾一個安全立足點﹐確認戲中諸人﹐曾幾何時﹐原來曾有真感情。

但回到《黑幫》脈胳﹐看懂作者心事﹐就明白一切溫情﹐都不足取信。

《黑幫有個荷里活》最後鏡頭﹐吊臂攝影機向後zoom out﹐觀眾倣然大悟﹐之前的120分鐘﹐都是片場佈景﹐都是做戲。三谷幸喜寫了廿年日劇劇本﹐都做後設戲劇﹐如《古畑任三郎》聚焦田村正和的舞台化探射燈﹐刻意要觀眾疏離﹐從來是三谷的慣技。以前小弟以為他想講人生如夢﹐真假混同﹐近來我漸漸明白﹐他真正想表達的﹐其實源自他世界觀的犬儒: 三谷對一切都不信任。

《清須會議》閱兵眾人聚首﹐其實是「家庭」。當父權(織田信長)崩塌﹐樹倒猢猻散﹐眾人面對現實﹐於是曾經像水晶球一樣用雙手小心奕奕捧住﹐迷人的 magic hour﹐隱喻友情愛情﹐兄弟情父子情﹐一戳即破﹐不過是泡影。

四、幽靈


新選組:六國大封相﹐人人冚家祥

《清須會議》對歷史人物百般調侃﹐英雄不過狗雄 (武士幽靈西田敏行的對白: 「好彩唔係真係要打o者」)﹐重點不是搞笑﹐亦非顛覆﹐是源於作者的虛無﹐對人情﹐對婚姻﹐對家庭﹐對歷史的否定﹐自以為是的看通世情。

《清須》另一場重要的戲﹐《搵鬼打官司》的死武士西田敏行﹐與織田系武將瀧川一益(阿南健治)於樹林中對峙。

大河時代劇《新選組》末了六國大封相﹐下接《搵鬼打官司》陰魂不散的武士鬼魂﹐到本格戰國歷史演義《清須會議》﹐一套接一套﹐進入三谷式虛無主義的中心:武士幽靈西田敏行﹐與永遠遲到的瀧川一益(可與《如來神掌》的東島長尼比肩)﹐於樹林中狹路相逢。Bad timing﹐時不我予﹐身不由己的時代逆流﹐觀眾嘻哈絕倒之餘﹐亦笑中有淚。織田信長也好﹐德川家康也罷﹐人人皆要面對的命題﹐就是林中巧遇武士幽靈﹐就是: 跟死亡/死神打個照面﹐嚇個死去活來﹐拔腿狂奔 (又能逃往哪裡?)。

父子血緣的不可恃﹐武將兄弟友情的不可信﹐女人自以為是的短視﹐到生命的短促﹐命運不可自控﹐恨錯難返﹐一個接一個推演﹐編劇末了提出《清須》最後出end credit的空鏡: 跟《大空港》一式一樣﹐鏡頭遠眺一望無際的藍天﹐只見天空多了幾隻飛鷹﹐蕭殺聲中﹐小弟想起西藏食屍骸的天葬秃鷹。

三谷幸喜的鏡頭﹐愈傾出世﹐他的喜劇﹐已不好笑﹐他對現實世界的人際感情﹐只餘調侃﹐已無幻想。脫離類型作品﹐轉向歷史劇﹐他的興味﹐亦非解拆﹐於是走向虛無與死亡。末了﹐畫外音隱隱然傳來戰場上的殺伐之聲﹐觀眾也能感應﹐三谷幸喜的犬儒與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