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31

記不懂女人


聞說有些人很喜歡Hereafter的結局﹐Matt Damon摒棄科技(youtube之類)﹐給女主角寫了一封長信﹐然後二人在露天茶座見面﹐就代表奇連伊士活「洗盡沿華」云云。有如是想法的人﹐小弟只可說﹐是不懂女人心理。不妨切身處地﹐你是女人﹐三唔識七﹐人生路不熟﹐有條茂利寫封幾頁紙長的信畀你(佢知道你住邊間酒店﹐重搵上門﹐真係非常freaky)﹐剖心瀝血唔知同你交待什麼衷情﹐我敢說﹐99%現代都市女人﹐都會像繆美詩﹐二話不說立刻check out。假如這算「求愛」﹐只可說odd到離奇﹐比夾十張比堅尼照片給李家文求職好不了多少﹐come on﹐不再是梁山伯祝英台﹐大鼻子情聖的世代了嘛。

自以為是的男人

有趣的是﹐編導將封信的內容完全留白(觀眾不知Matt Damon寫了什麼)﹐你可形容係「高章」(片子事實相當扮野)﹐我只看到根本編導自己都冇信心自圓其說﹐只好走精面蒙混過關。別忘了Matt Damon在倫敦書展和女主角初接觸﹐編導還是忍不住要他用通靈感靈﹐這事實是狐狸尾巴﹐不過假裝淡然﹐雙方的互相吸引係﹐各自有種很變態的機心和計算。除了辦公事﹐怎樣的男女在茶座見面時會握手?別忘了﹐那是洋人啊﹐那是成人啊。我只覺得很荒謬﹐好像漫畫裡的superhero雙劍合壁﹐也像Unbreakable裡的的Bruce Willis 和Sam Jackson。說到底﹐是不懂女人﹐是陽性沙文者的自以為是。

Hereafter的劇本不通﹐不合情理的地方﹐實在很多﹐例如Matt Damon金盤洗手﹐嚴正拒絕替黑種師奶睇掌﹐但不旋踵﹐佢又替o係興趣班溝到的靚女通靈喎﹐而佢明知咁做9成9冇好結果﹐唔好話正經交往﹐連one night stand都分分鐘冇行﹐你能說他不是憨到不能嗎?又例如片子強行分成美國、法國、英國三線發展(小弟懷疑是作者收了三家茶禮之故)﹐英國篇勉強過關﹐法國篇就隔到不能﹐看過鈴木保奈美日劇《新聞の女》的話﹐從法國女主播第一日被老細勸退﹐我們就知道她的職位﹐會畀新女取代。

奪鎗者死

三個故事皆虎頭蛇尾(這就算「洗盡沿華」了嗎?)﹐末了都係無新意、乏味、沉悶﹐totally expectable﹐除了假溫情﹐根本唔知講乜﹐冇人將此片與鬼眼導演一系列作品比較﹐也是一件奇事 (高下太清楚了﹗)。從Gran Torino等佳作觀之﹐奇哥擅長的﹐都是高級煽情﹐緬懷舊風物舊價值(像此片的dickens )﹐類型翻新﹐低調音樂﹐以至誇張的雄性自戀狂(從每部片子都超過兩小時可以知道)﹐要搞輕裝上路﹐洗盡鉛華什麼的﹐就像你不能妄想拿下姜文牢牢拿著的那把獵鎗﹐實在此路不通。

ps 全片最佳演出是lady in the water的女主角﹗

20110128

預言者曹捷 #1


踢爆人民力量


香港的宿命

20110127

記不想入會

為了取得折頭﹐小弟不能免俗﹐無奈加入兩個X樓書屋書會。「預繳」了30元﹐店員著我從兩種咭款挑選﹐胡亂挑了一種﹐想不到咭到手﹐有意外的歡喜:



注意﹐不是聚眾收靚的會員咭﹐也不是資本主義痴痴呆呆的書迷咭﹐而是與書室為友的室友咭。真是何其寂寞﹐我想到兒童樂園、讀者良友等等﹐辦雜誌都很溫婉﹐想與讀者交朋友﹐那是上一個世代的寂寞的人坐著看貓﹐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的優雅志業。而咭上印有魯迅的名言﹐對小弟胃口﹐好得很。



咭底也很有驚喜﹐入會日期竟然是 Jan 2011﹐請注意﹐一般收靚會員咭皆輜珠必算﹐寫明幾年幾月幾日﹐像銀行派來收數的財務公司﹐逐日起釘﹐戶口過數遲一日﹐就會有爛仔將一條蠎蛇塞進你家門口。想不到室友咭只寫月份﹐真是很貼心(潛台詞:會籍過期幾日又如何?晚點續會又何妨?)﹐無謂緊張兮兮﹐不妨寬以待人﹐這是書室給小弟的一個得著。

當然假如有得揀﹐小弟還是服膺活地阿倫的名言:

“I'd never join a club that would allow a person like me to become a member.”

20110126

記無人了解


再者,只要你多想一步(對,這些面試官常叫年輕人多想一步,多走一步嘛!),不難發現面試官都沒有好好思考過。比方說,一份記者工,月薪八千五,水平在整個大中華地區算是最差的,你在面試的時候問我:「你對這份工作有甚麼期望?」看著整個新聞行業,人人都是等幾年就轉工搵真銀賣廣告做補習天王的時候,你希望那個年輕人說甚麼?
哦,也許我明白了。說真話,就是不夠大方得體。我們活在謊言的年代,年輕人不是需要智慧,只需要小聰明蒙混過關就成了。

亂打主意:面試時要說甚麼

讀了這些文字﹐小弟想起新民主女神周澄的名言:「人家沒有義務去了解你」﹐則面試官幹嗎要「有心去見所有候選人」呢。親疏有別﹐檯底交易﹐就是世態人情﹐從中五畢業到三唔識七的學校叩門﹐耳聞目睹冷言與冷眼那天開始﹐誰都應該了然於胸了吧。《康熙來了》偶然會叫名不經傳的三五七條新人上節目﹐踏台板表演﹐我就不信主持小S姐和康永哥﹐對這些千人一面的廢柴﹐會「事前看過」他們的「資料」﹐邊個咁得閑呢? 「人家沒有義務去了解你」嘛﹐對不對?

請注意﹐前輩傳媒人數臭青年人的﹐「遲到、用紅筆填表、見新聞主播的工作求職信附上港女十式或是比堅尼的照片、在等候室的時候玩iPhone等等」﹐不過是最表面的「罪狀」﹐他底潛台詞﹐其實是與人為善:你要木馬屠城﹐也先要「蒙混過關」吧﹐整個面試過程﹐是官僚程序﹐不過要求職的畢業生﹐「包裝」到乾淨企理﹐好好睇睇﹐不過請個「大中華地區算是最差的」新聞記者﹐面試官也不見得要查三代吧﹐問題不過是新新人類們﹐連最基本的唔該謝謝都不懂。天曉得作者幹嗎扯到什麼「說真話,就是不夠大方得體......,年輕人不是需要智慧,只需要小聰明蒙混過關就成了」。不過禮貌待人而已﹐豈能等同「謊言」呢?

作者的毛病﹐是將新新人類種種爛泥扶唔上壁的徵候﹐解釋為上一代製造的惡果﹐以一種疑似因果關係附會。於是「遲到、用紅筆填表」等等「沒有心」的行徑﹐就變成可以被「明白」的必然結果了。問題是﹐就算上一代老人們都是殘酷和腐敗的﹐青年人無必要沆瀣一氣(當然那並不容易)﹐不是更應該需要培養智慧﹐更要做好自己嗎?

物腐虫生﹐青年人應自視為食屎大的糞虫﹐一朝眉羽成﹐鑽破亦在我﹐不該抱恃這樣的自信嗎? 像《打擂台》這樣的鳥片﹐不是得了影評人的最佳電影嗎?像郭子健這樣的庸才﹐不是去了拍周星馳的億萬大片嗎?人家問你「你對這份工作有甚麼期望?」這些鳥問題﹐在回罵「整個新聞行業,人人都是等幾年就轉工搵真銀賣廣告做補習天王的時候,你希望那個年輕人說甚麼?」前﹐不是應該先給讀者提供一個鋒利而不失機智﹐委婉而不失立場的「標準」答案嗎?

20110125

記政治幫閑


「周生你要畀人講野先得架﹐你又唔畀人講﹐咁你又叫我打黎畀你丫」
「我冇叫你打畀我﹐你打黎咋」


陳雲寫過﹐地產霸權下的零售店員﹐喜歡講「先生/小姐﹐有乜幫到你丫」﹐此話荒謬絕倫﹐蓋顧客幫襯﹐是關照汝等之意﹐幹嗎米飯班主要倒轉槍頭﹐接受你們的「幫助」呢?周融當然比萬寧或屈臣氏的售貨員高級﹐他是電台烽煙節目主持﹐聽眾來電議論政事﹐本來與節目存亡繼絕﹐至為關鍵的大事﹐互相對罵調侃﹐本來也很平常﹐但周融竟答之以「我冇叫你打畀我﹐你打黎咋」。

周融侮辱聽眾(潛台詞:呢度唔適合你,你自己羅黎)﹐係揭發了官台宣傳機器的本質:聽眾從來不是官台的老細。周融是幫閑﹐權貴才是他的衣食父母。他就像替LV一類名店守門口﹐替顧客開門關門﹐黑黑實實,平頭﹐armani一套,白鴿眼其實是正道。而LV身光頸靚的店員﹐受人二分四﹐恐怕也不會自我作賤﹐逢人就問「先生/小姐﹐有乜幫到你」吧。

記幽默抗爭


女士最後那個punchline 頗有童趣﹐渾然天成也。

幽默不需堆砌﹐應該源自生活﹐毫無造作﹐使用最適切的語言和神態﹐煞那靈光若有所思﹐就最是好笑。小弟要提倡幽默抗爭﹐取代快樂抗爭。快樂是官能感受﹐幽默則是源自智慧﹐有點子想與旁人分享﹐我們應該推廣幽默抗爭﹐尤其裡面還有苦中作樂的味兒 (是更深一層的幽默哪)。

20110121

毒男的一日#2

2010.12.12 @ 南生圍



佩服魯迅


罷買信報後﹐每週只買一日報紙

差不多全部未看過

差不多全部未讀過



土瓜灣被殺小學

小學圍牆


劣質教育一道清泉



朱凱迪與kenny

差佬好清閑﹐應解僱一半以上

小城之春




南生圍第一次火災



come gather 'round people wherever you roam......










漂亮

波米叔叔



靚過東邪西毒






goodbye 2010
goodbye cruel world / is there anybody out there?

20110119

彼女の時代

作為做音樂的我,從前我愛送CD做禮物。CD很不錯,一來輕便,而且可以凸顯我的品味,如果收禮人喜歡,也覺得大家在音樂上、口味上有點Connection。但後來我發現人家收了CD,還是換成MP3,CD成了倉底物,從此我送的音樂淹沒在歌海中,好像失了禮物的意義。這年好友的生日,我進步了,送了虛擬禮物,是個KKBOX的會籍。
流浪貓之歌:虛擬禮物


讀了這些文字﹐我完全能夠想像作者的年齡﹐她底青春期間﹐黑膠碟和Cassette帶已絕跡﹐音樂工業已進入了CD年代﹐甚至從她第一日迷張國榮開始﹐床下底已藏了幾部封塵的notebook﹐特區的新人類﹐已進入了用電腦燒碟的世代。

惜物惜福﹐惜緣惜字

所以她會寫「我發現人家收了CD,還是換成MP3,CD成了倉底物,從此我送的音樂淹沒在歌海中,好像失了禮物的意義」﹐她冇考慮﹐人家將CD換成MP3﹐是惜物的意思﹐珍重那隻鐳射唱片﹐好易劃花﹐又好貴 (是雜嘜DVD+RW的100幾十倍)﹐十來廿隻CD的價錢﹐已經買到一部ipod﹐而一部ipod﹐可以收入接近天文數字一樣多古今中外唱片的幻象。

典解作者冇咁考慮呢? 因為她認為"Compact Disc"和"MP3"這兩件事﹐是interchangeable的﹐(潛台詞:整花隻碟﹐咪dub過隻畀你羅。)從聆聽角度言﹐對受禮物的朋友言﹐兩者是冇乜分別的。有趣的是﹐作者自稱是「做音樂的」﹐她己經是做音樂的人了﹐還是認為聽CD和MP3﹐是分別不大﹐則一般還買唱片的閑人﹐怎能不被視為茂利與水魚呢。

時光倒流若干年﹐小弟認識不少人﹐他們買了黑膠碟﹐會第一時間將音樂錄入cassette帶﹐平日就聽帶﹐隻碟就會收埋﹐當然唔係「倉底物」﹐係用來珍藏啦。甭談好多中學生冇錢買碟﹐會去唱片舖搵人錄o的TDK cassette帶來聽﹐甚至從收音機節目錄來聽﹐重錄埋o的鄧藹霖、湯正川夾歌添 (話時話﹐除了hip-hop和Uncle Ray﹐而家恐怕沒有DJ﹐更沒人"夾歌"了)。

《為你鍾情》是騙局

《為你鍾情》裡JAnice Man 著校服用一部螢光黃色sony walkman﹐聽正版leslie cassette帶﹐就此一件小事﹐已說明那部電影﹐本來就是一場騙局﹐因為只有最笨實的白痴﹐才會像janice man咁買正版。正版cassette帶和正版黑膠唱片﹐價錢相若﹐質素天差地遠﹐咁典解唔買大碟呢?屋企冇唱盤﹐典解唔畀錢叫人錄cassette tape呢?

典解今日的新新人類不再買CD?理由五花八門﹐最冠冕堂皇的理由﹐當然是音樂界的墮落啦﹐青春偶像的虛假啦﹐但究其實﹐小弟猜最根本的理由﹐一句講晒﹐我們的耳朵和眼睛﹐已經分不開CD和mp3的聲音(遑論黑膠了)﹐DVD和youtube的映像﹐南美波和歐洲波的踢法﹐香港和深圳的街頭﹐戲院播碟還是放菲林﹐到底有乜分別﹐我們的心靈﹐再也感覺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