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30

最後一post

多謝諸君捧場﹐這裡宣告終結﹐
小弟轉場﹐追尋新感覺﹐新方式﹐新的自己﹐
如有興趣請去:
自毀影評
(不去亦無妨﹐haha) 希望以後都能抱著今晚就死﹐一期一會的心情做人﹐感謝。

20141125

把幾火@九龍城書節

把幾火又去九龍城書節﹐本週六(29)﹐12至6左右啦。

28號位﹐二樓﹐要上樓梯﹐應在球場內。
希望高雅低俗無定向風﹐樣樣有些啦。
只擺一天﹐有今生冇來世﹐歡迎來看看。

最方便應由樂富地鐵站B出﹐上番聯合道﹐向九龍城方向行5-10分鐘。
同理﹐由九龍城廣場往樂富走亦可。

http://kowlooncitybookfair.creativehk.edu.hk/

20140924

Only God Forgives ------ 談《Hero 2014》最終回

一、煲煙


「香煙」與「線香」兩個符號﹐在視覺上結合

「吸煙者略有些討厭﹐但這種取厭不過是屬於物質性質﹐而不吸煙者之取厭於吸煙者則是精神上的」
林語堂

Hero 2014最終回好o野在﹐畀到「食煙」一個意義。

1997年的日劇風潮﹐例如《悠長假期》、Beachboys、《戀愛世紀》﹐於香港青年言﹐其中一個震撼處﹐是劇中人不斷食煙﹐事前事後都喫﹐連松隆子都食煙﹗回溯整個九十年代日劇思潮﹐皆是對職場、家庭的反叛﹐走到極致﹐是98年《世紀末之詩》兩個男人舍離一切﹐而無染著﹐潛入水底。日劇劇中人一支煙駁一支煙﹐反抗社會的意味亦太明顯。

到了《Hero2014》﹐木村拓哉很少煲煙﹐唯有在Pub中才不離手﹐其象徵也很清楚:
香煙代表自由、反抗、理想。
這腐敗的俗世﹐主角久利生每集都要面對道德抉擇﹐他秉持的簡單價值﹐包括正義、誠實、善良﹐行之不易。
官僚化、茫無所依、人心散渙﹐處處貼著「禁煙」標貼的世界﹐木村(日本人的投射)也唯有處於這與世隔絕的理想國(Pub)﹐才能抒發他底渴望公平社會的願望。

於是﹐木村跟北川景子談少年時改邪歸正的傷心往事﹐濃濃地噴出幾大口煙﹐其意義﹐亦從90年代關注個人利益(反抗建制)﹐轉變為重新喚醒國人思考道德問題。

最後半小時﹐木村拜祭已故上司兒玉清﹐墓前燒香﹐於是「香煙」與「線香」兩個符號﹐在視覺上結合。

死生契合﹐Hero2014從一個人跟官僚制度的鬥爭﹐回到師徒情誼﹐再走到日劇愛談的價值承傳問題。
兒玉清一生追求正義的價值觀﹐pass到吐霧吞雲的木村拓哉﹐再繼承到流氓出身的北川景子身上。一如香煙被標籤為有毒﹐這對男女均出身不良。而結局木村不辱使命﹐伊亦追求夢想﹐上下求索﹐準備考檢察官司法試。

即使生命早晚要結束(食煙會生cancer)﹐但過眼未變雲煙﹐木村和北川﹐亦從男女愛情的曖昧關係﹐昇華到亦師亦友﹐而只要繼續以心傳心﹐真理、公義仍會長留人心。

吸煙並不簡單﹐只適合selected souls。不合格的人﹐沒理想的人﹐不打算反抗的人﹐貌醜﹐格衰﹐人臭﹐一路煲一路踎﹐一路印腳一路吐痰的賤人﹐沒資格吸煙﹐尤其中國人﹐滾開。

二、天啟


中楣不入﹐木村遇上「天啟」

「所謂正義,只在特撮電影和《少年JUMP》才會存在。」
古美門研介

《Hero2014》最終回另一要點﹐是跟Legal High(堺雅人)有對話。

小說《卡拉馬助夫兄弟們》的名句﹐是「沒有上帝﹐一切皆可為」(大意)。
Legal High劇中人的宗旨﹐則是「沒有真象﹐我做咩都可以」(設計對白)。
Legal High到達曰劇虛無主義的頂峰﹐除了個人利益﹐否定人間所有道德價值﹐沒有事實﹐沒有公義﹐沒有真相﹐所有人皆盡情洩慾﹐為擢取私利﹐為錢﹐主角用一把三寸不爛的爛口﹐為一啖氣而無所不為。

兩相對照﹐就見到《Hero2014》最終回法庭戲的聰明:
木村拓哉不去跟前輩檢察官爭論「何謂正義?」﹐「何謂對錯?」等道德問題﹐擺脫羅生門(「沒有真相」)的窠臼﹐直接跳到《同一屋簷下》江口洋介秉持的幼稚園哲學: 「不要貪婪﹐不要說謊」。

什麼叫「正義」﹐什麼叫「真相」﹐人言人殊﹐我只問你﹐你說的是否你知道的事實﹐你有無說謊。
於是回到道德心的根本﹐即使沒有真相﹐只要你「誠實」﹐講出你心中所想﹐就保護了「正義」的基礎。

木村跟前輩檢察官爭持不下時﹐走到法庭的一角窗前﹐靜默地仰望上蒼。
一如古畑任三郎(田村正和)﹐木村不催逼﹐不會動刀動槍﹐他只提出問題﹐等待前輩檢察官可會反省﹐ 然後講出真相。
如套進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小說處境﹐恰恰倒轉﹐Hero2014劇中人相信有神存在﹐則在上帝面前﹐人要面對真正的自己﹐不談該做什麼﹐但至少要問自己﹐到底有什麼絕不可為﹐例如說謊。

出Credit前那場戲﹐公園棧道﹐花樂月眠﹐檢察廳眾人談笑風生﹐幾個吊臂鏡頭﹐來回縱合﹐整個Bird's-eye view﹐最佳的詮釋﹐那是上帝的pov。於是Hero2014最終回﹐觀眾見到在wrath of God之前﹐人要知所行止。
地獄鬼國人心淪喪﹐就是不信鬼神﹐不信報應﹐亦不相信「等天收」。日寇與鄰近地區﹐其高下亦在此。

君不見Hero 2014處處見「神跡」﹐如第9回﹐木村臨門一腳﹐中楣彈出﹐鬼斧神功﹐不比專踢假波的巴西朗拿癲奴遜色﹐不是別的﹐此正是天意。

20140918

沒有樽爆的日子 ------- 談電影版《男人唔可以窮》

一、古惑仔


20年過去﹐《古惑仔》的牧師(林Sir)﹐變成《男人唔可以窮》的阿爸(智叔)

片初一班麻甩佬公屋球場踢波﹐一言不合立即開拖﹐小弟才明白﹐《男人唔可以窮》的subtext﹐原來是《古惑仔》。

監躉陳偉霆(《紮職》)出冊﹐轉行炒倫敦金﹐即古惑仔轉型﹐殺人不見血﹐用新手法搵食。
李燦森(《香港製造》)回魂﹐轉做銀行職員﹐重供了兩層樓﹐不再住公屋。
廢柴黃宗澤(跛Co)﹐走入邪道﹐愈趨惡毒﹐末了利用殘廢的親生阿爸(廖啟智)﹐跟大佬謝天華(Laughing哥)奪權上位。

舊版《英雄本色》的探長龍剛﹐蛻變成《古惑仔》「講耶穌」的牧師(林尚義)﹐本片再變﹐變成「講道理」的阿爸(廖啟智)。
狗改不了吃屎﹐龍剛、牧師都叫不了古惑仔遷善改過﹐其實見到香港人的世故和犬儒 (認清現實殘酷)。
《唔可以窮》描寫的「古惑仔」﹐何止不再張狂﹐重很快收皮﹐聽完「阿爸」智叔的道理﹐流下兩行清淚。父權馴服後﹐跟家庭重修舊好(跟中國新移民結婚生仔)。
結局古惑仔伏法認罪(謝天華向智叔下跪)﹐轉做正行﹐徹底跟主流同化。

廿年過去﹐香港不再是香港﹐古惑仔也再無古惑可行。

大勢使然﹐今日香港就是如此﹐半死不活﹐雙目無神。假日佔領中環﹐罷課不罷學﹐抗爭都講Love and Peace﹐最好春夢一場﹐什麼都沒有發生。一如主流社會排除癲狗、黃洋達之流﹐古惑仔已死﹐陳浩南的快意恩仇﹐不合主流意識﹐甚至不容於戲院那小小的銀幕。

二、港女


《古惑仔》電影發展到末流﹐轉型為《旺角風雲》、《去吧查fit人兵團》等後設、調侃黑社會的電影。
港男港女片多年發展﹐到《男人唔可以窮》﹐亦跟葉念琛一類有不同﹐直指香港只有「港男」﹐沒有「港女」。「港女」只是父權社會製造的幻象﹐用來掩飾港男的自私、逃避現實。港男沒有成就﹐沒有夢想﹐於是將女人stereotype﹐以為用錢、權力慾﹐就能將不受羈勒的港女﹐控制於股掌。

《唔可以窮》女主角Stephy自己賺錢買Chanel手袋﹐自己出錢醫細佬痙攣﹐後來重移民英國﹐其實是電影重點。
港女好本事﹐好有錢﹐根本佢地唔係想要港男的錢(「港男」根本冇錢﹗)﹐只要港男的「愛」而已。
「港女只想要錢」﹐只是港男打飛機﹐自怨自憐時的幻覺。
去茶餐廳食台灣地溝油﹐港女都唔mind﹐但唔好折墮到去麥記﹐食過期中國有毒食品丫。重要寫成高登小說﹐港男未免太沒出息。
港男港女決裂﹐與其說是「港男」無錢﹐滿足不了「港女」的勢利﹐倒不如說是男人太多自尊﹐既唔肯食偉哥﹐又接受不了自己不舉的惡果。

「港女」可能起源於80年代的流行文化中產意識﹐如亦舒的勢利﹐張曼玉自稱貪慕虛榮﹐林憶蓮我行我素City Girl﹐俞琤、蘇絲黃不男不女之類。今日香港女人發財立品﹐跟中國女人割蓆﹐要追求更sophisticated的感情和生活趣味﹐愛擺蒼涼的有型姿勢﹐而港男胸無點墨﹐感性與荷包皆貧瘠﹐還有回天之力嗎?

說回電影﹐道友(陸永)想搞新移民母子﹐Bosco不假思索﹐隨手執起一樽啤酒: 「爆你樽呀﹐仆街」﹐可能是《唔可以窮》最有男人味的一刻。玻璃碎片天女散花﹐灑落到銀幕下小弟頭上﹐我有點迷醉﹐重覺得好Man﹐為之黯然﹐譽之為霹靂手段﹐菩薩心腸﹐並不為過。信手出之﹐一切唯心﹐古惑feel不古惑feel﹐高雅還是低俗﹐是否和諧包容﹐理性和平﹐也管不鳥那麼多了。

共匪臨城﹐香港男人﹐不管佔中不佔中﹐熱血不熱血﹐何時才打算響起自己的雷霆一擊?

20140825

沒有誰比誰更高尚。 ------ 談《失戀急讓》

《失戀急讓》跟黃真真的《閨蜜》﹐有些共通之處﹐
除了導演是女人﹐劇情都不外乎男女性愛、家庭關係、親情愛情、女人好鍾意錢之類。

有趣的是﹐《閨密》明明手法高明、演技可喜、以政治隱喻言﹐不少弦外之音﹐但惡評如潮。
《失戀急讓》則演員無火花﹐導技笨拙(請看Angelababy援助交際那兩場戲)﹐劇本惡劣(即所謂對白唔係人講o既)﹐價值觀扭曲﹐但頗多褒揚。

何解呢?
很簡單﹐《閨密》貌似諂媚﹐實際挑戰主流價值(即男權﹐及迎合男權的女權)﹐令主流觀眾不安﹐於是粗口橫飛﹐亂飛帽子。
而《失戀急讓》則不一樣﹐表面看在挑機(買樓唔重要)﹐其實迂迴曲折﹐逢迎主流價值﹐像替不用腦的觀眾做腳底按摩﹐暗暗叫好。

不舉啦﹐你班賤人

試看《閨密》結局﹐三條女向噴水池許願: 薛凱琪要晚晚同靚仔上床﹐但唔會染性病;楊子珊要做成功導演﹐重要搵好多錢;陳意涵要愛情美滿﹐條仔不多不少每次做半小時﹐對其他女人則不舉。

女人要事業﹐要搵錢﹐要男人專一﹐即是動搖了男人權力(不舉啦你班賤人)。

女人可以專一﹐也可以要性解放﹐嘗百草(而唔會染性病)﹐冇興趣結婚生仔﹐而三條女要永遠在一起(所以有不吃人間煙火﹐唔駛做﹐同住豪宅的夢幻)﹐扭轉女人冇真正朋友的myth﹐但又唔係搞同性戀。三人行﹐並行不悖﹐於是不知不覺﹐三條女的A.T. Field內﹐就將傳統家庭、所謂「愛情」﹐以至以男權為中心建築的理想國﹐摧枯拉朽地毀滅。

《閨密》講女人向男人奪權﹐但離中有合﹐權力重新分配﹐建立烏托邦(咁你話班女打飛機亦得)。

《失戀急讓》則講兩個家庭解體﹐夫婦子女離散﹐而後通過炒樓﹐也即是用大量的錢﹐來重建家庭。回歸道統後﹐旁觀他人之痛苦(山頂俯視維港兩傍眾生﹐只是地產商的八百萬奴隸)﹐有情人攬埋﹐偽裝什麼都沒有發生。

假如電影真係講買樓唔重要﹐人情、親情先最重要﹐亦不過是另一齣「最緊要一家人齊齊整整」的低智劇集。編導的計算﹐是用親情、愛情﹐來合理化「炒樓」。戲中人用「炒樓」﹐搵到好多好多錢﹐於是才有「自由」(結局Angelababy同個中國二世祖去非洲流浪;張家輝、鄭秀文買晒樓﹐然後去郊野露營)。於是講出電影的主題: The Next Best Thing is to be Free。

邊得你咁賤丫﹐仆街

談到「自由」﹐根據匈牙利詩人菲多非﹐「不自由﹐毋寧死」﹐寧為玉碎不作瓦存﹐是西人推崇的價值觀。香港人則不打算為自由付出什麼(遑論去死)﹐至多是付錢﹐像《國產007》的刑場﹐暴政鎗前﹐付鈔免死。於是要「炒樓」搵好多好多錢﹐然後用自己默默耕耘的成功故事﹐教訓班後生﹐沒有免費午餐﹐Freedom is not for free(免費)。中國殖民大軍壓境﹐明年今日﹐公屋都冇得你輪架啦﹐細路。

面對暴政﹐唔會諗典反抗﹐只會走精面﹐扮犠牲﹐再從中取利(即係要錢)﹐呢個先係香港精神。
天天被羞辱﹐一點都不覺可恥﹐繼續同流﹐重會不斷搶奪道德高地﹐為家庭﹐為愛情﹐為守護下一代﹐我幾辛苦﹐幾委屈﹐都係值得o既。

像一般偽善的港產片﹐《失戀急讓》會製造幾個虛幻的、不道德的敵人: 港女胡杏兒、藝術家黃子華、來自中國的暴發戶等等。他們都好勢利、好多錢﹐冇愛情﹐於是我地(張家輝、鄭秀文等等)就同佢地有區別: 我地係窮人﹐但有愛﹐炒樓都係無可奈何﹐過水濕腳﹐都係搵啖飯食o者﹐邊得你咁賤丫﹐仆街。

片末張家輝、鄭秀文豪宅被強收﹐最危急關頭﹐獲胡杏兒之助﹐走出鬼門關。與其說港女良心發現﹐倒不如說也不過是一丘之貉: 物傷其類﹐他們都不過用追求愛情、生仔、重建家庭﹐來包裝自己﹐其實不過貪慕虛榮﹐縱情享樂﹐只想要錢而已。

於焉﹐銀幕下的觀眾得到釋放: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和平理性﹐互相包容﹐沒有誰比誰更高尚。
繼續噤聲﹐繼續沉淪﹐舊organ巴洛克風中﹐抹去a whiter shade of pale﹐粉嶺港鐵車站隻唐狗其實係抵死o既﹐你話係咪?

A Whiter Shade Of Pale - Procol Haru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b3iPP-tHdA

20140819

玉女之死 ------- 談《等一個人咖啡》

有雷

一、愛與死

《等一個人咖啡》觸及一個主流愛情片不會探討的問題: 什麼是愛?如何證明?

電影回歸到雄性友情神話﹐一如張徹、吳宇森的黑社會電影: 同生共死、兩脅插刀﹐火裡去水裡去﹐此之謂有愛。《等一個人咖啡》用兩個女角的際遇對照﹐反覆對照一個想法: 有男人為我擋刀、擋子彈﹐他願意為我而死﹐就證明了愛﹐因為他愛我﹐所以我愛他。

有趣的是﹐這個愛與死的關係﹐並無vice versa的空間(即女人用死去證明對男人的愛)。

出credit時有個gag: 「世上已沒有小龍女」﹐即女人不會為男人去死 (《神鵰俠侶》絕情谷扮自殺)。就算有條女癲到似陳玉蓮﹐亦不再有枯等一十六年﹐等到頭髮白﹐等到不舉的劉德華。

根據此片說法﹐女人不是反檯﹐削髮為尼(變成同志)﹐就只有做望夫石﹐枯等男人一世﹐再美化為咖啡店倚坐窗前的玉女風景畫﹐而唯有如此﹐才能成全愛情。

二、飲到淚漣漣

如何證明愛﹐除了「死」﹐《等一個人咖啡》還用了兩個比喻: 香腸和豆腐花﹐冒出蒸氣﹐熱騰騰的。

這兩個比喻﹐論猥瑣﹐與彭浩長不相上下。但編導的長處﹐是不失戇居﹐亦不露骨。

女主角從電單車頭盔頂﹐舉一碗豆碗花﹐大喝特喝﹐愈飲愈滋味﹐飲到淚兩行﹐論淫穢﹐其實不下於《低俗喜劇》薛凱琪玩Yoga﹐但觀乎戲院現場﹐女觀眾毫無反感﹐十分受落﹐除了高手低手﹐或許也是「有情」(九把刀)與「無情」(彭浩長)之別吧。

「香腸」和「豆腐花」提供了幻覺: 將愛情具像化﹐可見﹐可觸﹐可吃﹐於是變成「真實」。因為真有其物 (頭頂有碗豆腐花昇起)﹐於是女人就確認了自己的愛情﹐我典能夠唔係愛呢個男人呢?

跟「有人為我擋刀」的神話相若﹐講到尾﹐都是「功利愛情」。於港女言﹐「擋刀」、「擋車」、「香腸」什麼的﹐其代換物﹐就是「錢」和「樓」。而即使有神蹟﹐港女頭頂真係昇起一碗「豆腐花」﹐亦絕對唔會畀人見到﹐分甘同味﹐重會收收埋埋﹐自己匿埋食。

三、超級無敵我愛你

結局男女主角咖啡店再遇﹐條女捧出一碗「豆腐花」﹐裡面浸了兩條「香腸」﹐比分別前﹐多了一條。

隱喻很清楚﹐因為男人付出更多「愛」(兩條腸)﹐於是女主角可以回報一碗粥﹐即係如果愛情可計算﹐男主角愛條女更多。這就是現代愛情的弔詭: 唔係鬥付出多﹐係鬥少﹐愈出得少﹐愈有機會取得最終勝利﹐那管最終互射十二碼﹐只取得你死我亡的慘勝。

一碗粥vs兩條腸﹐《等一個人咖啡》於是進一步將「愛情」具體化﹐化為可遞進數目單位﹐這亦很符合香港的愛情神話: 女人一次都唔可以輸﹐輸一次即係輸一世﹐礦日持久﹐女人愈付出少﹐到埋單之日﹐就愈有機會取得男女戰爭的「完勝」。

將愛情量化﹐不斷遞增/遞減﹐你追我趕﹐就能到達歇斯底里的山窮水盡﹐愛情的極樂。

令人想起香港漫畫家溫日良的經典作《海虎三部曲》﹐用數量單位來比喻人物武藝功力﹐十萬匹、五十萬匹﹐一直遞進到超越一百萬匹的自毀境界﹐擺脫地心吸力﹐飛昇到月球。

而溫氏到了最desperate的極緻﹐是《末日戰狼》的名場面: 主角流下兩行情淚﹐使出嘔心瀝血的飛機之作「超級無敵我愛你」。武俠有云「七傷拳」﹐未傷人先傷己﹐還屬幸事﹐怕只怕終於有日﹐要兩敗俱傷﹐凸然死亡。

四、周慧敏神話

有說周慧敏「久休復出」﹐事實不然﹐周氏2010年曾演出許鞍華的同志電影《得閑炒飯》。人們不願回憶﹐因為觸及「同志」( Ann Hui亦是著名的疑似同志)。

全片最費解的角色﹐是櫃台女同志咖啡師。伊一直想逢迎老闆娘周慧敏﹐想撩撥芳心﹐功敗垂成。

說《等一個人咖啡》「恐同」或許太過﹐然一如電影想探討文本互涉的層次(戲中人向香港黑社會片、三毫子小說學法)﹐周慧敏作為不老的「玉女」﹐只是表層﹐深入地看﹐伊是象徵了男女情愛關係裡﹐以守為攻﹐實際機關算盡的傳統女性角色。於是伊排拒同性戀、忘年戀、人鬼戀﹐以不變的口味(只飲一種不復存在的咖啡)﹐不變的位置﹐守寡十幾廿年﹐來製造堅貞的形象。

而電影的慧黠﹐亦係寫出了「玉女」的險惡: 中學時代﹐妄想以愛情關係來操控純情男朋友﹐終釀成無可彌補的悲劇。(於是對照片末的調侃: 「世上係冇小龍女架」)

周慧敏所以變了一個玉女的myth﹐歷久不衰﹐其實不是「純情」。純情終有一日會被踢爆(如淫照風暴女角)﹐周氏的成功﹐跟本片說的女人鍾意「有人為我擋刀」﹐並不一樣﹐伊的厲害﹐是「有男人為我插死條仆街(毒瘤明)」。

女人要的﹐唔係「攬炒」(為我擋子彈、情死什麼的)﹐是勇悍揮刀﹐絕處逢生﹐重搵到盆滿缽滿﹐35歲退休﹐變成愛情神話。正邪是非道德對錯﹐與女人何干?

一如片中周慧敏只會著迷於自己編織的中學時代愛情悲劇﹐而絕對唔會反省玩弄仙道(籃球員)感情﹐有無不對(說不定重覺得蝕底o左畀佢)。

《等一個人咖啡》最「浪漫」的一刻﹐是偽黑社會大佬暴哥﹐抱著老婆﹐遇神殺神﹐遇佛殺佛﹐衝出重圍﹐破鏡重圓的那一刻。不不不﹐不是《天若有情》﹐華弟流下兩行鼻血﹐吳倩蓮著婚紗抱住條尸痛哭流涕等等。

早就不是了。

20140807

愛情的墓場 ----- 談《分手100次》

一、周秀娜最接近港女的一瞬

《分手100次》有場性愛戲﹐鄭伊健與周秀娜一對情侶﹐夜深無人﹐約在coffee shop搞o野。

娜姐同伊健好耐冇行埋﹐大鑼大鼓造愛﹐不是姨媽到身痕﹐是娜姐發現皮膚久旱﹐想一沾雨露﹐於是用條茂利滋潤o下自己(大意)。

上床扑o野﹐為愛也好﹐為慾也罷﹐可以好單純﹐根本無需解釋。但娜姐還是要提出一個功利的理由: 造愛為護膚﹐調理身子。有本書叫「男人不過是驅風油」﹐娜姐則表明﹐伊健不過是一支SK-2。這場戲講明﹐女人付出肉體﹐就要換回等值的報酬﹐這可能是娜姐從影以來﹐最令港女「貼心」的一刻。

此片亦證實周秀娜所謂性感﹐只有一招:唧胸露乳溝。

近鏡close up娜姐塊面﹐沒一分贅肉﹐伊不撒嬌﹐不談笑﹐不賣風情。鋼條身型﹐99%時間包到實﹐偶然「性感」﹐集中火力露乳溝。波仔細細﹐硬到唔識郁﹐凸到冇人有﹐一如凌波麗復生。

周秀娜從來不走若隱若現﹐輕攏慢撚那套﹐猛火急攻﹐典型香港精神﹐爭分奪秒﹐要贏在起跑線上。跟師奶煮食電視節目一樣﹐為節省時間﹐一早整定﹐無伏線﹐無鋪排﹐一開波就到戲肉: 激凸現深溝。

一套戲120分鐘﹐娜姐展示「乳溝」的那幾十秒﹐是她另一個接近「港女」的時刻: 用最慳水慳力的方式﹐將性形象、性幻想變得千遍一律﹐加以stereotype。 一見女人乳溝﹐男人就應該扯旗﹐進進出出十幾o下﹐搞掂左﹐就早o的訓啦。於港女言﹐花少少錢買兩個wonder bra擠胸﹐等條廢柴早洩早起﹐聽朝準時返工﹐簡直物有所值。

港女觀眾不屑周秀娜﹐但娜姐的「功利性感」﹐利己﹐慳功夫﹐慳時間﹐低成本高效益﹐其實係道出了最根本的港女精神:
要攻擊港男﹐與其撚花臣﹐不如玩性抑壓﹐才最有效。《分手100次》那場coffee shop性愛戲﹐一見娜姐乳溝﹐鄭伊健就口水滿地﹐即使可信性零﹐男觀眾下半身紋風不動﹐還是很符合港女的性幻想。

於是激凸的周秀娜﹐道出平胸的港女心聲。其弔詭﹐不就像港女明明毫無性趣﹐卻愛幻想自己的肉體﹐像屠龍刀、倚天劍﹐甫出鞘﹐就誰與爭鋒﹐就普天下莫能與之爭一樣?

二、港產片最靠近愛情的一刻

看一會《分手100次》就明﹐此片是《分手說愛你》續集﹐伊健與娜姐﹐可視為10年後的祖名和Fiona sit。

二片設計相若﹐祖名找到網站Break up Club﹐伊健則於咖啡店闢一角設「分手儲物櫃」。女人鬧分手﹐只為耍花鎗﹐攻心計算﹐其實「分手是為了復合」﹐ 類似即食格言「離開是為了回來」﹐happy together不如我地重頭黎過﹐最好一切冇變。

《分手說愛你》裡的「分手」﹐是女人成長的過程;《分手100次》的「分手」﹐則是女人發洩自己的權力慾﹐控制男人的手段。

二片人物關係差不多: 港女跟一條沒出息港男的愛恨糾纏。深入地看﹐本質卻有分別﹐恰恰是陰與陽的對倒。

《分手說愛你》的Fiona sit有大志﹐冧到條日本仔葉山豪﹐最後還是重回廢柴港男懷抱。即使明明不可信﹐還是令港女觀眾看得樂不可支﹐如醉如癡 ------ 祖名(港男)好虧﹐但Fiona(港女)最終都係唔肯入籍日本﹐揀番舊愛﹐不正是識飲識食﹐一點都不相信愛情底港女的myth:
兜兜轉轉﹐fiona揀番條廢柴﹐只有一個理由﹐咪因為「愛」o羅。咁o既廢人﹐港女都要﹐你話港女幾偉大呢。

《分手100次》表面是迎合港女的離地愛情片﹐但成個設計倒轉﹐變成港男的苦吟與自況。

伊健與娜姐鬧分手﹐遇到處處迎合﹐投懷送抱的後生女﹐但坐懷不亂﹐還是回到娜姐身邊﹐重過狗一樣的生活。《分手說愛你》Fiona跟祖名再結合是為了「愛」(假如不是為了上環蘇豪層舊樓)﹐《分手100次》結局伊健與娜姐再續前緣﹐修補關係﹐彷彿什麼都沒有發生﹐則剛剛掉轉:
伊健曾想離去﹐但最終回頭﹐除了買左層樓要供﹐還因為見到「愛情」的不可能。

跟「激凸娜姐」與「平胸港女」的辯證關係相若﹐《分手100次》見到「愛情」的虛假﹐見到男女關係的虛無﹐那個時刻﹐就是港產片最靠近愛情的一睡。露骨的對白: 差人(鄭旦瑞飾)說﹐伊健設計那個「分手儲物櫃」﹐其實更像「骨灰龕」 (愛情的墓場﹗)。

眾男角女角之間﹐千頭萬緒﹐好像發生了很多事﹐但其實什麼都沒有發生。沒有重修舊好 (伊健的失婚老友);沒有教堂搶婚 (林德信與跑步女友);咖啡店開分店的計劃﹐吵吵鬧鬧﹐還是懸而未決;伊健與娜姐來來去去﹐最終一切依舊回到日常。一如香港社會的超穩定結構﹐表面看冇變﹐花團錦簇下見暗湧﹐愛已默默逆流而去。

《分手100次》談香港式愛情﹐點出最尖銳的角度: 二人所以重修舊好﹐一切不變﹐不是為了愛﹐可能不過因為失望。像置身平交道﹐於安全島前回頭﹐見到人來人去的麻木﹐我亦欲語無言﹐因為已經太老﹐已經太累。你知我知﹐大限將至﹐時辰要到﹐「不如重新o黎過」﹐從來沒有這回事。

20140803

夏日炎炎、家庭解體、奪回青春 ------ 夏季日劇一集談

五套夏季日劇只談一集...
依時序...
改寫自facebook (其實冇改過-_-a...

《若者たち2014》第一集
HP


最有象徵性的一幕﹐橋本愛「亮劍」﹗

呢套o野班男角都好廢﹐反而三條女則幾特別﹐一個是舞女﹐一個是情婦﹐一個是淫賤女學生﹐而無愧﹐理直氣壯。

班男人唔係control freak﹐就係廢柴﹐外強中乾﹐班女則自求我道﹐外表清純﹐而用心險惡。

最能回應這個時代﹐就是這點吧。

聽說收視欠佳﹐很簡單﹐冇人孭到飛。

老餅見到妻夫木聰咁虧(compare with江口洋介)﹐就唔想睇。(松山研一做我就睇﹗)

包裝到以為睇緊《同一屋簷下》﹐班女亦唔知係拍畀自己睇 (短短一集﹐妻夫木聰分別畀三條女鬧「賤人」)。

睇完成集﹐堆砌到極(無啦啦會打摔角)﹐都唔知佢做咩 ------ 成集推動力係「生仔」﹐問題係﹐日本仔同香港班後生一樣﹐典會想生仔﹗

餘韻:

Hero 2014第一集
HP

成集最吸引人睇﹐係典將北川景子同其他人tune埋﹐一樣高矮~

最精彩係木村用類似格鬥技﹐將北川景子﹐扭到矮過自己﹐有意思~

用世界杯比喻﹐沒有球王﹐一人球隊已經沒有﹐要打整體戰~

木村唔打算變﹐已無作為﹐但夾埋美食家、小日向文世等等一齊上﹐都重呃到人o架~

劇集主旨冇咩唔同﹐要sense到建制、官僚腐化唔難(等於係人都知巴西、德國隊垃圾啦)﹐但要突破﹐則要世上仍有不受權力、金錢腐化的Hero (美斯踢假波﹐證明左係冇)。

PS 相信尾二個集松隆子會出場﹐兩條女爭仔﹐然後大結局收視超越30%。

《父親的背影》 第一集
作/岡田惠和
演/田村正和、松隆子
HP

另一部小津風作品.

片頭已很有特色: 一對男女名字﹐「桂さん與瞳子さん」﹐視覺上對稱﹐位置卻稍微偏離正中。父女平起平座﹐等量齊觀﹐已在顛覆父權象徵的小津安二郎。

此作玩父女戀﹐表面看有違小津捍衛的舊式人倫。

有趣的是﹐邪中有正﹐松隆子取代亡母的角色﹐跟父親田村正和同居三十五年﹐持家有道﹐雙方發乎情止乎禮﹐疑似「不倫」﹐卻反而了阻止了家族分崩離析。

她倆一直保持互稱「桂さん」與「瞳子さん」﹐以禮儀(小津式的「秩序」)﹐保持一道親密而微妙的距離。

通過不倫關係(父女疑似亂倫)﹐來維持舊式家庭制度﹐免於崩壞﹐真是驚人手筆﹗


小津電影裡的人物﹐當然唔識咁笑啦.

《昼顔》第一集
作/井上由美子
演/上戶彩、吉瀨美智子
HP

第一場戲就好露骨﹐雪條變軟﹐滴落去﹐但得個兩滴.....

劇名源自布紐爾《青樓紅杏》﹐但其實係講家庭崩壞﹐似野澤尚﹐
得意處﹐是女人用勾佬﹐周圍亂搞﹐來維繫無聊的婚姻關係.

呢個同亦舒的名句好似有唔同(愛一些人﹐結婚產子另一些人)﹐更犬儒(先嫁個有權力的男人﹐再搵其他男人尋找愛情﹐然後用偷情的快樂﹐來維持無味的婚姻)

最有趣﹐第一場就講鄰居女人放火﹐燒死自己一家人﹐可能見到日本人的自毀情結。

比想像中有趣﹐講完。

餘韻:

《あすなろ三三七拍子》
作:吉田紀子
演:柳葉敏郎、剛力彩芽

HP

呢套o野講一班老o野、冗員和廢柴﹐去大學組「応援団」 (舊式啦啦隊)﹐好驚喜。

此劇令人想到日本人謳歌的青春﹐往往帶有歌頌落伍者、失敗者的美學色彩﹐最終成功與否﹐並不那麼重要:
不管幾無聊、看似無意義的事﹐只要年輕人竭盡所能去做﹐那個做到人人嘔血的過程﹐就是意義所在。

於是「青春」跟此劇﹐就配合得天衣無縫:
幾個失意人、廢柴、弱者(「女人」)、邊緣人﹐組合成團﹐就有孤身(隱喻舊價值)跟世界對抗的氣勢。柳葉敏郎五六十歲人﹐家庭事業全面失敗(即男權崩壞)﹐於無望之下﹐向天怒喝﹐o益到胃抽筋﹐真係無法不令人動容。

那班被現實社會丟棄的廢柴﹐回歸校園(大學)﹐解除所有社會崗位(職員、丈夫等等)﹐於是奪回「青春」(「錢」和「成功」不是必要)。

「応援団」恪守的規範和儀式(如上級向下級的凌辱與攻擊)﹐於女權高漲下﹐反而對男權產生了微妙的制衡:
前輩都是冇牙老虎﹐對後輩的攻擊﹐更像愛的鞭笞﹐簡直覺得可愛(那個貼在牆上的「問答無用」標語﹐一見我就笑到碌地)。

此劇最令人有感受﹐是「応援団」的中心:「気合」(類似「氣勢」的意思) ﹐看似虛無﹐無法通過語理分析﹐但當團員谷行硬料﹐拚死呼喊時﹐就有可能吸引人﹐影響人﹐萬眾一心。

早前有政治組織高喊「打倒共產黨」﹐被譏為「念力抗共」﹐各界一致恥笑﹐追問「你想典推翻共產黨呢」。對比呢套講以心傳心﹐無法改變世界﹐也要改變自己的日劇﹐小弟就想﹐什麼叫「青春」﹐香港虧人﹐那些左乜撚膠﹐懂個屁。

再講一次﹐我話o既﹐《狂舞派》識乜撚青春。

20140718

外表Open﹐內裡斯文 ------ 談Scarlett Johansson的性感之路

講兩句Scarlett Johansson的性感之路。


Rebecca@Ghost World

《皮下之慌》設計精妙﹐即使Scarlett Johansson已剝晒衫褲剝晒鞋﹐掩掩揚揚露全相﹐但佢肚皮微隆﹐即有身孕﹐也即是imply了﹐她的肉體和靈魂﹐是屬於某個男人。於是銀幕下的阿哥﹐除非看多了日本大肚婆AV﹐有特殊癖好﹐否則望住個肥騰騰的大肚婆﹐重想打飛機﹐又於心何忍呢。

閂定後門﹐這是Scarlett Johansson的心計﹐即使佢連底褲都剝埋﹐佢都要想辦法消弭、扭曲觀眾對她的性幻想(於是延遲「高潮」﹐生完仔﹐可以有後著)。

由Ghost World起﹐Scarlett Johansson都係一個向主流價值逢迎的女人﹐相對於不受羈勒的Enid﹐佢係典型的Dumb Blonde。

Lost in Translation演坐懷不亂的深閨怨婦﹐兩套古裝性抑壓電影﹐跟住幾套活地阿倫摸索﹐一時做情婦﹐一時做眼鏡孃﹐伊的性感之路﹐以《情迷巴塞隆拿》正式定調:

Scarlett Johansson會是個風情萬種﹐但內裡純良耿直﹐執著愛情的白種金毛(同片Penelope Cruz癲喪﹐Rebecca Hall假正經得來邪惡)。

這條路線﹐繼續開發﹐貌似壓抑﹐但實際萬試萬靈﹐甭說黃種虧人﹐白種男人還是受這套。《性人君子》Scarlett演個肉感靚女﹐但保守到極﹐唔肯吹蕭﹐連男友上網睇咸片手淫都反檯。《觸不到的她》伊演人工智能女聲﹐可望不可即﹐跟男主角神交﹐嬌喘連連﹐亦係有得聽冇得食﹐而最後伊亦選擇離去。

伊後來拍超級英雄片﹐做埋東方咸片常見的典型角色: 守身如玉、等待一刻相聚的「黑寡婦 (Black Widow)」﹗


Under the Skin

以下有雷。

《皮下之慌》可用多種角度分析﹐例如日本漫畫《寄生獸》﹐寫生物進化互相殘殺的種種﹐又如史高西斯的《的士司機》﹐寂寞人寂寞情﹐人際無法溝通之類。但最合適﹐當然係返番去思考Scarlett Johansson個明星形象啦。

片子不斷給觀眾製造有o野睇的幻覺﹐於是結果更有反觀眾期待的意味(Scarlett畫皮揭開慘不忍睹)﹐即使陰毛都畀你睇埋﹐但淫虫都不會有想扯旗的感覺﹐難度幾高呢。

回溯Scarlett Johansson十多年來的性感形象塑造手法﹐她一直是個肉體豐盛﹐但純真耿直的好人﹐便能解釋《皮下之慌》給她塑造一個innocent﹐未經人道﹐不會令觀眾產生性慾的女外星人手法:

伊明明殺人如麻﹐但無罪惡感﹐且不失純真﹐超越常人見識(如善待「象人」)﹐並漸漸靠攏善良價值觀﹐而殺人畫面﹐不見血肉橫飛﹐反而配上亮麗的低調意象和攝影﹐簡直美不勝收。

《皮下之慌》最驚人﹐是女外星人明明用性交、肉體殺人﹐但從來未試過「真做」。伊解開Bra帶﹐丟落地下﹐班廢柴就死晒﹐消失不見﹐其震撼性﹐其實不下於20年前看AV女優夕樹舞子﹐全部借位假做的盜版VCD(唔駛真做一樣惹來愚民尖叫)。

呢條唔駛真做的絕橋﹐其實正正呼應緊Scarlett的性感明星形象。她作為「尤物」的beauty﹐不是大胸大羅﹐而是她與雄性沙文主義的若即若離: 表面逢迎(紅唇金髮性感)﹐內裡卻嚴守道德反抗(唔肯替男人吹蕭)﹐然後得到更多新女人的權力。

一般淫邪觀眾言﹐低調的《皮下之慌》﹐未必會令他們覺得被offended﹐只會覺得是騙局。然而於從Ghost World看起的觀眾言﹐看到伊被中年漢「開苞」﹐被進入一下之後﹐立刻出手將之推開時﹐說不定會有意外驚喜﹐覺得別有滋味。紅玫瑰留下第一滴血﹐剝開一層一層畫皮﹐露出Scarlett的真面目﹐她還會是Ghost World裡那兩個游手好閑﹐寸嘴﹐與混帳的俗世﹐保持距離的耿介少女嗎?(梗係唔會啦。)

末了玉石俱焚﹐女外星人化作一縷輕煙離去。小弟等待伊重臨人間之日﹐等待Scarlett完成進化的那天。

20140623

我都做得到

講兩句《逆權大狀》


《無聲吶喊》結局:現實無法改變﹐群眾依然麻木

一、

《逆權大狀》不斷給觀眾製造一種印象(例如優先場文化人影評推介)﹐片子改編自前總統盧武鉉的「真人真事」 。但看畢電影就知﹐這部極煽情、不合理的片子﹐從沒提過盧武絃三個字﹐電影只是base on true events。片子甚至連光州事件都不談。

荷里活名人傳記片(如史東的尼克遜、JFK)﹐大都明刀明鎗﹐並往往含有挑戰權威﹐挑戰制度﹐破解歷史迷霧之意。

一般而言﹐高水平的荷里活政治傳記片﹐不單純是歌頌人民英雄﹐帶有挑戰定見﹐揭破重重黑霧﹐想美國觀眾看清現實真象﹐從而改革社會﹐基本調子是前瞻性的。

《逆權大狀》則不一樣﹐是回溯式的。電影通過美化歷史人物﹐製造超級英雄(盧武鉉)﹐帶領觀眾回到某個慘不忍聞的黑暗時代﹐訴說少數人奮起對抗暴政的悲劇。

據說《逆權大狀》上映後﹐「釜林事件」重審﹐當年被告獲重判無罪。年前另一套韓片《無聲吶喊》公映後﹐聾啞兒童被性侵犯事件﹐亦重新調查。這就是韓國電影近年常用的pattern: 將「真人真事」改編成電影﹐公映後﹐變了熱門話題﹐有關部門重審﹐於是改變了「歷史」。

所謂「翻案」、「重審」﹐本質廉價﹐跟「平反六四」相若。「平反」了又如何?跟現況無涉﹐暴政常在﹐你唔肯做順民﹐聽日照樣開坦克碌你。

但天真的觀眾﹐卻很易收貨﹐沒有察覺﹐麻木的大眾﹐殘酷的現實﹐其實沒怎樣改變過。

二、

《逆權大狀》所以不叫主人公「盧武鉉」﹐很簡單﹐就是方便離地中產作自我戀投射。

主角宋宇碩根本就是「離地中產」的代表﹐跟「中環價值」差不多﹐以買樓和搵錢為唯一目標﹐然後用他的所謂成功故事﹐攻擊不服從的年輕人。主人公後來幡然知悔﹐放棄事業﹐義助無辜政治犯少年﹐就是給離地觀眾﹐一次自我釋放﹐像《430穿梭機》的兒歌: 民主鬥士﹐「我都做得到」﹗

幸好﹐那個暗無天日﹐拉左膠入廁所倒吊灌水的黑暗時代﹐早就過去了。戲院散場﹐不又是中產階級另一個淫逸無道﹐炒樓炒股的好日子?

《逆權大狀》的主要問題﹐是討好離地中產﹐千方百計美化律師主角﹐沒有實感。所以電影會花了一個小時﹐替律師包裝一個重情重義﹐不忘舊情的草根型象(正如香港中產最愛歌頌那些年﹐住廉租屋默默耕耘﹐已經湮滅的獅子山傳說)。

但身光頸靚的中產﹐如何可能(假扮)草根?

主人公明明雙腳離地﹐好鍾意錢﹐成竇老婆仔女﹐典會忽然變成人權鬥士﹐甘願放棄一切利益(包括錢和家庭)﹐為無辜少年打官司﹐說服力是零。無辜少年母子﹐後來都不知所蹤﹐很簡單﹐編導對他們根本沒興趣﹐他們只是一個藉口(美化主角律師)。

或許這樣「解讀」吧:

南韓像一般資本主義社會(如香港)﹐絕大部份人都是維穩派(如律師主角)﹐麻木不仁﹐凡事龜縮﹐為維護個人利益﹐睜眼說瞎話。電影美化離地中產的可恥歷史﹐寫律師為無辜學生翻案﹐以一人之力﹐跟國家機器對抗﹐除欺騙年輕南韓觀眾(遙想那個黑暗時代亦不乏好人好事)﹐更是想讓80年代坐視獨裁政符惡行﹐默不作聲的中產階級﹐今日垂垂老去﹐作為父執輩一種集體的「悔過」。

當然離地中產這種「悔罪」﹐無需冚家鏟﹐亦不外乎是打飛機、自我催眠、騙局。

而真正的「逆轉」﹐是「盧武絃」被離地中產抽水﹗

三、

《逆權大狀》結局驚人地跟《無聲吶喊》相似: 主人公參加示威﹐孤身與防暴警察對抗。

不同的是﹐《逆權大狀》繼續歌頌superhero﹐《無聲吶喊》則道出了現實殘酷: 人人一嘴花生﹐群眾改不了麻木。

於是明白﹐何解香港文化界、左膠界、和平佔中一族﹐對《無聲吶喊》無反應﹐但對《逆權大狀》則興緻勃勃﹐急不及待取來自我貼金:

前者控訴社會的集體犬儒﹐調子灰暗﹐《逆權》則有笑有淚﹐並鼓動起「離地中產」扮犧牲、扮反抗(o個條友後來好人有好報﹐重做埋總統添)﹐那個更「對應」香港現狀﹐不是清楚不過嗎?

末了在法庭﹐數十位律師替主角打氣﹐和平理性非粗口非暴力﹐紛紛「默站」﹐靠數人頭奠定勝局時﹐我簡直聽到打著「和平與愛」旌旗的佔中一族﹐眼淚滴到戲院地毯﹐悄不可聞的一點聲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