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23

我都做得到

講兩句《逆權大狀》


《無聲吶喊》結局:現實無法改變﹐群眾依然麻木

一、

《逆權大狀》不斷給觀眾製造一種印象(例如優先場文化人影評推介)﹐片子改編自前總統盧武鉉的「真人真事」 。但看畢電影就知﹐這部極煽情、不合理的片子﹐從沒提過盧武絃三個字﹐電影只是base on true events。片子甚至連光州事件都不談。

荷里活名人傳記片(如史東的尼克遜、JFK)﹐大都明刀明鎗﹐並往往含有挑戰權威﹐挑戰制度﹐破解歷史迷霧之意。

一般而言﹐高水平的荷里活政治傳記片﹐不單純是歌頌人民英雄﹐帶有挑戰定見﹐揭破重重黑霧﹐想美國觀眾看清現實真象﹐從而改革社會﹐基本調子是前瞻性的。

《逆權大狀》則不一樣﹐是回溯式的。電影通過美化歷史人物﹐製造超級英雄(盧武鉉)﹐帶領觀眾回到某個慘不忍聞的黑暗時代﹐訴說少數人奮起對抗暴政的悲劇。

據說《逆權大狀》上映後﹐「釜林事件」重審﹐當年被告獲重判無罪。年前另一套韓片《無聲吶喊》公映後﹐聾啞兒童被性侵犯事件﹐亦重新調查。這就是韓國電影近年常用的pattern: 將「真人真事」改編成電影﹐公映後﹐變了熱門話題﹐有關部門重審﹐於是改變了「歷史」。

所謂「翻案」、「重審」﹐本質廉價﹐跟「平反六四」相若。「平反」了又如何?跟現況無涉﹐暴政常在﹐你唔肯做順民﹐聽日照樣開坦克碌你。

但天真的觀眾﹐卻很易收貨﹐沒有察覺﹐麻木的大眾﹐殘酷的現實﹐其實沒怎樣改變過。

二、

《逆權大狀》所以不叫主人公「盧武鉉」﹐很簡單﹐就是方便離地中產作自我戀投射。

主角宋宇碩根本就是「離地中產」的代表﹐跟「中環價值」差不多﹐以買樓和搵錢為唯一目標﹐然後用他的所謂成功故事﹐攻擊不服從的年輕人。主人公後來幡然知悔﹐放棄事業﹐義助無辜政治犯少年﹐就是給離地觀眾﹐一次自我釋放﹐像《430穿梭機》的兒歌: 民主鬥士﹐「我都做得到」﹗

幸好﹐那個暗無天日﹐拉左膠入廁所倒吊灌水的黑暗時代﹐早就過去了。戲院散場﹐不又是中產階級另一個淫逸無道﹐炒樓炒股的好日子?

《逆權大狀》的主要問題﹐是討好離地中產﹐千方百計美化律師主角﹐沒有實感。所以電影會花了一個小時﹐替律師包裝一個重情重義﹐不忘舊情的草根型象(正如香港中產最愛歌頌那些年﹐住廉租屋默默耕耘﹐已經湮滅的獅子山傳說)。

但身光頸靚的中產﹐如何可能(假扮)草根?

主人公明明雙腳離地﹐好鍾意錢﹐成竇老婆仔女﹐典會忽然變成人權鬥士﹐甘願放棄一切利益(包括錢和家庭)﹐為無辜少年打官司﹐說服力是零。無辜少年母子﹐後來都不知所蹤﹐很簡單﹐編導對他們根本沒興趣﹐他們只是一個藉口(美化主角律師)。

或許這樣「解讀」吧:

南韓像一般資本主義社會(如香港)﹐絕大部份人都是維穩派(如律師主角)﹐麻木不仁﹐凡事龜縮﹐為維護個人利益﹐睜眼說瞎話。電影美化離地中產的可恥歷史﹐寫律師為無辜學生翻案﹐以一人之力﹐跟國家機器對抗﹐除欺騙年輕南韓觀眾(遙想那個黑暗時代亦不乏好人好事)﹐更是想讓80年代坐視獨裁政符惡行﹐默不作聲的中產階級﹐今日垂垂老去﹐作為父執輩一種集體的「悔過」。

當然離地中產這種「悔罪」﹐無需冚家鏟﹐亦不外乎是打飛機、自我催眠、騙局。

而真正的「逆轉」﹐是「盧武絃」被離地中產抽水﹗

三、

《逆權大狀》結局驚人地跟《無聲吶喊》相似: 主人公參加示威﹐孤身與防暴警察對抗。

不同的是﹐《逆權大狀》繼續歌頌superhero﹐《無聲吶喊》則道出了現實殘酷: 人人一嘴花生﹐群眾改不了麻木。

於是明白﹐何解香港文化界、左膠界、和平佔中一族﹐對《無聲吶喊》無反應﹐但對《逆權大狀》則興緻勃勃﹐急不及待取來自我貼金:

前者控訴社會的集體犬儒﹐調子灰暗﹐《逆權》則有笑有淚﹐並鼓動起「離地中產」扮犧牲、扮反抗(o個條友後來好人有好報﹐重做埋總統添)﹐那個更「對應」香港現狀﹐不是清楚不過嗎?

末了在法庭﹐數十位律師替主角打氣﹐和平理性非粗口非暴力﹐紛紛「默站」﹐靠數人頭奠定勝局時﹐我簡直聽到打著「和平與愛」旌旗的佔中一族﹐眼淚滴到戲院地毯﹐悄不可聞的一點聲響。

2 comments:

14kgangster said...

"末了在法庭﹐數十位律師替主角打氣﹐和平理性非粗口非暴力﹐紛紛「默站」﹐靠數人頭奠定勝局時﹐我簡直聽到打著「和平與愛」旌旗的佔中一族﹐眼淚滴到戲院地毯﹐悄不可聞的一點聲響。"

<===配樂一響起,隨之「人人都是劉進圖」、「人人都是蔡子強」、「人人都是逆權大狀」等潛台標語浮哂出黎咁滯

阿武 said...

重有you can't kill us all呢,吹吹小喇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