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19

彼女の時代

作為做音樂的我,從前我愛送CD做禮物。CD很不錯,一來輕便,而且可以凸顯我的品味,如果收禮人喜歡,也覺得大家在音樂上、口味上有點Connection。但後來我發現人家收了CD,還是換成MP3,CD成了倉底物,從此我送的音樂淹沒在歌海中,好像失了禮物的意義。這年好友的生日,我進步了,送了虛擬禮物,是個KKBOX的會籍。
流浪貓之歌:虛擬禮物


讀了這些文字﹐我完全能夠想像作者的年齡﹐她底青春期間﹐黑膠碟和Cassette帶已絕跡﹐音樂工業已進入了CD年代﹐甚至從她第一日迷張國榮開始﹐床下底已藏了幾部封塵的notebook﹐特區的新人類﹐已進入了用電腦燒碟的世代。

惜物惜福﹐惜緣惜字

所以她會寫「我發現人家收了CD,還是換成MP3,CD成了倉底物,從此我送的音樂淹沒在歌海中,好像失了禮物的意義」﹐她冇考慮﹐人家將CD換成MP3﹐是惜物的意思﹐珍重那隻鐳射唱片﹐好易劃花﹐又好貴 (是雜嘜DVD+RW的100幾十倍)﹐十來廿隻CD的價錢﹐已經買到一部ipod﹐而一部ipod﹐可以收入接近天文數字一樣多古今中外唱片的幻象。

典解作者冇咁考慮呢? 因為她認為"Compact Disc"和"MP3"這兩件事﹐是interchangeable的﹐(潛台詞:整花隻碟﹐咪dub過隻畀你羅。)從聆聽角度言﹐對受禮物的朋友言﹐兩者是冇乜分別的。有趣的是﹐作者自稱是「做音樂的」﹐她己經是做音樂的人了﹐還是認為聽CD和MP3﹐是分別不大﹐則一般還買唱片的閑人﹐怎能不被視為茂利與水魚呢。

時光倒流若干年﹐小弟認識不少人﹐他們買了黑膠碟﹐會第一時間將音樂錄入cassette帶﹐平日就聽帶﹐隻碟就會收埋﹐當然唔係「倉底物」﹐係用來珍藏啦。甭談好多中學生冇錢買碟﹐會去唱片舖搵人錄o的TDK cassette帶來聽﹐甚至從收音機節目錄來聽﹐重錄埋o的鄧藹霖、湯正川夾歌添 (話時話﹐除了hip-hop和Uncle Ray﹐而家恐怕沒有DJ﹐更沒人"夾歌"了)。

《為你鍾情》是騙局

《為你鍾情》裡JAnice Man 著校服用一部螢光黃色sony walkman﹐聽正版leslie cassette帶﹐就此一件小事﹐已說明那部電影﹐本來就是一場騙局﹐因為只有最笨實的白痴﹐才會像janice man咁買正版。正版cassette帶和正版黑膠唱片﹐價錢相若﹐質素天差地遠﹐咁典解唔買大碟呢?屋企冇唱盤﹐典解唔畀錢叫人錄cassette tape呢?

典解今日的新新人類不再買CD?理由五花八門﹐最冠冕堂皇的理由﹐當然是音樂界的墮落啦﹐青春偶像的虛假啦﹐但究其實﹐小弟猜最根本的理由﹐一句講晒﹐我們的耳朵和眼睛﹐已經分不開CD和mp3的聲音(遑論黑膠了)﹐DVD和youtube的映像﹐南美波和歐洲波的踢法﹐香港和深圳的街頭﹐戲院播碟還是放菲林﹐到底有乜分別﹐我們的心靈﹐再也感覺不到了。

1 comment:

葛伯川 said...

《為你鍾情》基本上就完全錯Q晒,背景係80年代,部walkman同耳筒係90年代中期款式,時空錯晒......失敗!
唔知邊Q個負責搵道具,導演又柒柒吓,失敗中嘅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