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05

Like a Rolling Stone

"She knows there’s no success like failure
And that failure’s no success at all"
Bob Dylan

一、藝術的意義


Dylan@Kowloon Bay

《知音夢裡行》第一場戲看似不特別﹐但想深﹐置於疑似傳記電影而言﹐就覺得很驚人: 編導只是好plain地拍一個folk singer彈結他﹐觀眾廖廖﹐然後唱歌。

不像香港《勁歌金曲》cut頭cut尾每首歌只唱三句﹐編者讓歌者一首歌完整唱完﹐除了尊重音樂﹐小弟亦想起古典本格派推理小說﹐如Ellery Queen﹐「向讀者挑戰」的classic setting: 敬愛的讀者﹐一切線索皆如盤托出﹐你能告訴我真相為何嗎?

場景設計簡單﹐不透露戲中人是誰﹐樂壇咩地位﹐演員藉藉無名﹐高反差燈光﹐黑沉沉﹐唔知歌者係金秀賢咁靚仔﹐定杜汶澤咁醜惡。觀眾如何判斷這個folk singer的音樂﹐是好是壞?如其說是judge歌者﹐倒不如說是judge觀眾的價值觀、知識水平﹐一首歌﹐就是給觀眾的一封戰書﹐是美藝觀念的挑戰: 音樂﹐點分好壞?

一路看下去﹐更厲害﹐男主角個性不討好(搞大女人肚要墮胎﹐就招女觀眾本能反感)﹐彈彈唱唱﹐到處借宿一宵﹐然後on the road﹐東奔西走﹐但套戲完全冇judge﹐佢的音樂是優是劣。片末男主角去唱片公司試音﹐只係結果唔work﹐都係不講好壞。於是個波﹐其實拋番畀銀幕下的觀眾: 你能撥開重重迷霧(即男主角性格所謂令人反感之處)﹐不作人身攻擊﹐純粹地去評價他底藝術成就的好壞嗎?

此片亦令小弟想起﹐年前看Bob Dylan音樂會的經驗: 音樂編排偏向重型音樂﹐泰半是未聽過的新歌﹐舊有名作﹐不論編曲、歌詞都改得面目全非﹐Dylan台上唔講野、唔Social﹐基本上唔唱到hook line﹐都不曉他唱緊咩歌。除了一貫挑釁觀眾觀念﹐Dylan將老歌扭到變了樣﹐變成化左灰都認唔到的「新歌」﹐也有替神話「解魅」的作用: 觀眾可能擺脫所有固有框架、記憶﹐重新感受這些歌曲﹐屬於你個人獨有的意義嗎?(To be on your own, how does it feel, how does it feel? )

《知音夢裡行》的重要﹐是佈置了一個很特別的框架﹐想很pure地﹐讓歌者呈現自己﹐使觀眾評估自己﹐藝術的優劣好壞﹐以至藝術的意義。

二、藝術令人行動


Searching for Sugarman

藝術的意義﹐不是製造更多煙迷你的眼﹐是令人反省自己﹐然後世事洞明﹐起而行動﹐改變世界、自己。同樣是音樂傳記片﹐《知音夢裡行》跟Searching for Sugarman﹐便分別很大。

前者一開場就是歌場自彈自唱﹐是想極力避免觀眾有pre-judgement﹐太多「先驗判斷」; 後者剛剛相反﹐跟金庸的《笑傲江湖》一模一樣﹐主角姍姍來遲﹐更有傳聞他已死去﹐過了一個小時才出場。《知音》想觀眾回歸音樂﹐很純粹地看歌者﹐Sugarman則不一樣﹐通過各種訪問﹐誇張的映像﹐製造各種各樣的myth﹐令觀眾有未見其人﹐即躍然紙上﹐好很勁的幻覺。

同樣用了一個要觀眾猜謎﹐推理小說一樣的plot﹐《知音夢裡行》愈看愈令人清醒﹐觀眾會將自己與片中人對照﹐反省自己的人生; Sugarman則愈看愈令人迷糊﹐甚至相信那個主人翁的音樂造詣﹐可以Bob Dylan比肩的笑話。然後坐言起行﹐離場後去Kubrick買隻CBS重新發行的水貨soundtrack。(商人得其所哉)

兩部片的secret code﹐其實是Bob Dylan。

Sugarman借Dylan來抽水﹐哄騙不懂搖滾音樂的觀眾。可與Dylan比肩什麼的﹐不過說說而已﹐Dylan真是走進電影的框架﹐似笑非笑地嘲罵兩句﹐人人都嚇個屁滾尿流。

《知音夢裡行》則相反﹐Bob Dylan真是轟然登場﹐上台自彈自唱。Dylan出場的勁﹐是挑戰埋成個「傳記電影」的genre﹐當真有其人的legend﹐走進一部半真半假的傳記電影﹐其震動﹐其實不下於《人間蒸發》的結局。《知音》挑戰荷里活音樂傳記片﹐用「真人真事」垂範四方﹐推銷美國價值的成規: 電影不勵志﹐主角不會大鑼大鼓堅持夢想﹐亦不犬儒面對現實﹐只是自行我路﹐界乎無奈與宿命﹐唱他那掏心掏肺的小曲。主角正是資本主義所謂loser﹐無可無不可﹐卻絕不來敗部復活、重新振作恢復名譽那夢幻俗套(如Jeff Bridges《聲聲相惜》)。

一般觀眾對《知音》男主角影射的folk singer﹐聞所未聞﹐對Bob Dylan﹐則如雷貫耳﹐好似好很勁。

表面咁睇﹐《知音》裡Bob Dylan登場﹐即隱喻時代巨流﹐已將男主角淘汱。深入點看﹐觀眾一見那位疑似Dylan出場﹐就自然會有心理反應﹐湧出狂喜﹐有我識你唔識的快感﹐裡面成個扭曲的心態﹐何其勢利又愚昧﹐到底是如何運作?真懂他的好﹐還是不過虛榮﹐盲從權威﹐「我都識架」﹐盲從人云亦云的定見?

於懂得思考的觀眾言﹐藝術是一面鏡子﹐令人看清自己。(I'll be your mirror. Reflect what you are, in case you don't know.I'll be the wind, the rain and the sunset. The light on your door to show that you're home.)

三、藝術超越成功失敗

《知音夢裡行》當然無意談懷才不遇什麼的﹐他甚至不是談「成功」與「失敗」﹐什麼文章千古事﹐期諸百年的打飛機。像那句被議論了數十年﹐Love Minus Zero/No Limit的歌詞﹐成功與失敗的「辯證」﹐玩的文字遊戲﹐Bob Dylan當然不會笨到去自己解釋。Bob Dylan登場﹐只會令人覺得唏噓﹐然後坦然接受﹐我所有的悲傷。

《知音》男主角的Odyssey旅程﹐東奔西跑﹐南來北去﹐與其說是找reference point﹐證明自己可以「成功」﹐倒不如說﹐他是一路向西﹐斬妖除魔﹐去除家庭、女人、兒女、職業、貓狗寵物、父母家族的覊絆﹐you got nothing, you got nothing to lose。主人公不要錢﹐所以要去CBS錄爛俗的歌﹐只為籌錢給女人墮胎。他只要最低調的衣食住行﹐然後繼續唱他不變的歌﹐換兩餐晏仔。價值自全﹐不高亦不低﹐無須外求﹐無須旁人佐證。全片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其實千頭萬緒﹐主人公就只走一條路﹐直至停止呼吸﹐就像片子那妙不可言的環狀敘事結構: 人間世的路﹐看似無選擇﹐上天命定﹐究其實所以無得揀﹐只因為你早已決定不會改變。

於香港人價值觀﹐《知音夢裡行》的主人公﹐是失敗的﹐當所謂「成功」﹐以錢、權力、一家人齊齊整整衡量的時候。

熱血公民的宣傳語﹐「成功之前﹐絕對不要放棄夢想」﹐其實就是吊在笨驢面前那條紅蘿蔔﹐有得睇冇得食﹐以夢想來包裝功利(imply夢想的價值是必需「成功」)。

支聯會那種﹐則是典型騙局﹐雙方都明知自己做戲﹐但這齣無恥的大戲﹐又無了期繼續演下去。「民主將會戰勝歸來」﹐「民主」何時變了subject﹐一個活體生物?千呼萬喚始終不來﹐又能怎辦? 「成功不必在我,功成必有我在」﹐大言炎炎﹐要到何年何月才會「成功」﹐要收捐款多少才算「成功」﹐以至何謂「成功」﹐就要等明年拜山﹐問死鬼華叔。

香港左膠﹐則以「階段性勝利」﹐混淆成功與失敗的分際﹐製造騙局﹐延長戰線﹐走那條綿綿無盡﹐又好食好住﹐博學深思的毅行者苦路。

"A man is a success if he gets up in the morning and gets to bed at night, and in between he does what he wants to do"
Bob Dylan

《知音夢裡行》的主人公﹐毋寧是「失敗」﹐但還是無悔的﹐他一直做他相信有價值的事﹐唱那亘古不變﹐不舊不新的歌﹐而那與虛榮、私利無關﹐(他只是一條廢柴﹐來與去﹐根本who bloody cares?)﹐於是不經意地到達永恆。

May you always be courageous
Stand upright and be strong
And may you stay forever young

May your hands always be busy
May your feet always be swift
May you have a strong foundation
When the winds of changes shift

May your heart always be joyful
May your song always be sung
And may you stay forever young

Bob Dylan

香港人﹐根本不懂Bob Dylan。

2 comments:

我 said...

謝文武(謝謝撰文的武君)

阿武 said...

謝捧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