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007

受不了翻檯



海報見到米高摩亞單挑布殊﹐不過是誤會﹐片裡見到小布殊的片段﹐全是二手影像﹐連「設計圖片」都出賣﹐可見作者係幾咁墮落﹐又幾desperately anxious﹐想人以為佢曾經同小布殊一較高下呢。埋唔到布殊身﹐極限只係問到布殊夫人有冇睇過部戲﹐二手三手影像堆砌﹐即使能說服康城影展﹐又如何能信服事不關己的海外觀眾呢。事實上﹐只要玩殘一個高官﹐Dick Cheney也好﹐黑妹賴斯也罷﹐片子對建制的衝擊就截然不同﹐這是片子的先天的局限。Bowling for Columbine 曾經玩謝查爾登希斯敦﹐米高摩亞卻不能衝入白宫記者會挑釁美國總統﹐布殊唔係葉劉﹐睬你都有味﹐這是片子悶到抽筋的原因。

米高摩亞是雜文作家﹐同紀錄片關係不大﹐藝術性近乎零﹐佢的片即使題材唔同﹐模式套套差唔多﹐都係二分法﹐甲方極好﹐乙方極壞﹐丙方從缺﹐結局高潮係真人騷 (例如Sicko拉大隊去古巴﹐去Guantanamo Bay監獄之類)﹐勉強算係社會行動電影﹐但當佢要將個「行動」﹐由庶民替天行道﹐盲毛擡棺材﹐提高到人身攻擊現任美國總統﹐甚至妙想天開﹐要鼓動選民投票推翻布殊﹐就未免想頭太大了吧。現世是殘酷的﹐傳媒是無恥的﹐民眾是麻木的﹐議員是食屎的﹐證諸癲狗一伙搞的所謂五區公投﹐妄想操控群眾行動﹐即使不過花幾分鐘投個票﹐也遠非想像中容易﹐更何況操盤者們根本面目可憎﹐只想結黨營私呢。

片子比較可看的﹐是911時布殊同幼稚園學生講故事一段﹐他底顢頇無能活靈活現﹐可惜又是二手影像﹐米高摩亞於是只有不斷積極介入和發聲﹐幫片段加滿voice-over﹐連「設計對白」都出埋 (即係你估布殊當時腦裡面諗乜呢﹐佢或者會咁諗個bor之類呢)﹐一子錯﹐咁就多左了﹐有media literacy訓練﹐懂電影的觀眾﹐就會立刻從影片抽離﹐並懷疑作者的創作動機。有藝術修養的電影﹐會追求如何將真象更純粹地呈現﹐而米高摩亞一類fusion雜交作者﹐只會不斷加油添醋﹐不達效果決不罷休﹐愈食愈咸﹐停不了的擲蕉﹐直到食客受不了翻檯為止。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