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24

白兔止痛劑

《白兔糖女孩》結局有神來之筆:松山研一將芦田愛菜的照片﹐send畀她的生母漫畫家正子。正子正在畫畫﹐從電腦看了照片很激動﹐但她繼續工作﹐將照片關上(日劇迷可想起《新聞女郎》玲木保奈美)。

依片子描述﹐吉井正子只是個很俗套﹐不負責任的媽媽﹐到了結局﹐來一招回馬槍﹐將正子與松山媽媽(為兒女放棄事業一生都自覺好委屈)、松山(照顧愛菜自願調職)、香里奈(提供了女人養兒育女又唔需作賤自己的新時代option)﹐作了一貫串對照﹐當堂變得好立體﹐日本女人的處境﹐好3D﹐嘩﹐真係太感人了-__-。

至此﹐《白兔糖》的主題才走出來:女人要有自己的人生﹐唔需要再為兒女「犠牲」什麼 (桐谷美玲乾脆在幼兒園上班﹐將照顧孩子變成「career」)﹐松山研一無厘頭﹐孭起照顧愛菜的責任﹐幾唔情願﹐男人都要負起呢個重擔﹐呢隻大鑊。

而片子結局﹐兩個破碎家庭(松山、香里奈)二合為一﹐則是電影給家庭解體、家族崩壞的大趨勢﹐一支功效成疑的止痛劑。

芦田愛菜的演出﹐都係咁上下啦。與以前有何不同﹐可能是更subtle﹐其實唔關佢事﹐是導演選擇和操控。最明顯﹐是她與男孩到墓場大哭一場﹐愛菜是讓人喊先﹐將她著名的哭戲押後﹐而鏡頭對焦係個男仔﹐愛菜企側邊。典解咁拍﹐一來可能大家都睇厭了﹐更有可能﹐係要畀位個男仔上 ------ 小小年紀﹐芦田愛菜已變了碧咸﹐風頭唔駛我出﹐斬波畀隊友入重好。

愛菜作為童星的特殊﹐是進入了雙面人的層次﹐以可愛包裝﹐行操控大人的陽謀。雙面日童﹐開山祖師是安達祐實(「同情我﹐就給我錢」)﹐但流於表面化﹐底牌(即「純真」)易露。愛菜則不同﹐從《愛母罪》開始﹐就非常低調﹐她的真面目﹐觀眾永遠看不清﹐從而構成她底「演技很好」的myth。

例如﹐愛菜要講畀松山研一知佢要返學﹐唔會直講(否則就會給了男人「壓力」﹐覺得厭煩)﹐佢會專登唔買裙﹐等松山問佢典解﹐愛菜就會答:「幼兒園要著褲」﹐松山就會覺得己有負了佢﹐立刻四圍撲學位。

又例如﹐愛菜跟松山行過一條橋﹐佢會突然講:「要拖手﹐唔係好危險個BOR」(大意)﹐大家突然有了身體接觸﹐變得很close。這是很聰明﹐很成熟的操控術﹐難怪人們會覺得她「演技好」。

另一條伏線﹐更重要﹐是個戲名「白兔糖」。愛菜喜歡白兔﹐看了一半才明白﹐兔是她生母的漫畫形象﹐片子聰明處﹐在給她生母一個負面形象﹐於是愛菜對母親的依戀﹐並不構成對松山研一(觀眾的代入位)的威脅。後來松山研一不為意地﹐跟愛菜講不如轉戶籍﹐改跟佢的姓氏﹐也給愛菜輕輕婉拒了。後來上堂畫畫﹐愛菜畫了松山﹐男同學仔問佢不是你爸爸嗎?愛菜都是借故唔答。

中段那個叫松山放棄撫養愛菜的姨姨(《愛母罪》松雪泰子養母)﹐她的苦口婆心﹐才是正解:唔理你典對個細路女好﹐佢都唔會當你係佢老豆老母(松雪泰子都係冇當姨姨係阿媽)﹐都係徒勞﹐製造更多不幸。

於是﹐末段綾野剛(桐谷美玲男友)的改邪歸正﹐變得那麼重要:綾野剛從《愛母罪》性侵愛菜的「壞人」﹐變成她的指路明燈﹐《白兔糖》的夢幻與逃避現實﹐於焉完成。

跑步是Sabu電影的母題吧﹐他甚至有部爛片叫《疾走》﹐小弟覺得《白兔糖》最精彩﹐是松山研一的跑步戲﹐佢真係跑得好勁﹐香里奈著豆零踭喪跑﹐也很精彩(可惜太少)。喪跑有一個好處﹐假如你真係跑得夠喪﹐你係冇時間做戲(跑步中也能流露演技﹐即係你未夠喪﹐只是「被跑步」)。芦田愛菜演得最真的時刻﹐是松山喪跑期間﹐躺於他的臂膀。

願下次再見﹐能多看芦田愛菜喪跑 ------ 是真喪﹐不要假喪﹗

20121220

救助馬頭圍

地鐵霸權﹐入侵土瓜灣﹐新聞不會看見﹐成個三角公園﹐屹立馬頭圍三十年﹐裡面聚賭的老人們﹐南亞人們﹐販毒搶劫什麼的﹐全消失了。
紅蘋果大廈下的公園﹐天橋底下露宿的好多人﹐也沒了。
將會「沒了」的人和事﹐相信沒完沒了﹐陸續有來。


家庭式水餃店﹐全部自製(相信)﹐不加味精﹐生意差了


官台曾狗智華報紙專文介紹


三鮮水餃﹐廿蚊雞﹐小弟推介﹐食唔飽﹐叫套餐都好丫


國華號﹐方圓一百里﹐唯一老牌雜貨店﹐伙計可托米上門﹐老細是光頭佬﹐近年都由老闆娘及兒子看舖。


兩間報攤﹐這兩個月每次行過﹐我都很注意《封神紀》賣成點﹐大不幸﹐好像愈來愈大叠......(-__-)
漆咸道一個成日看書﹐光頭露宿者的被子。去年此君多次被逼趕﹐不斷有人電鑽鑽地、種草什麼的。今對面豪宅建成﹐此君繼續打遊擊。


豪宅

還有很多﹐就此打住﹐各位行過﹐毋忘幫襯﹐請請呀。

20121213

真假Ar-Go-Go

Argo結局﹐毫無驚奇﹐但個Roller字幕﹐又幾出人意表﹐竟然有段總統Jimmy Carter旁白﹐回憶1978年伊朗綁架事件。一部二線荷里活電影﹐可以請到美國總統出山﹐為片子的「真實性」背書﹐這也是美國文化出奇制勝、天真有牙的奇妙之處。換轉社會主義鄰近地區的context﹐馮小剛的《一九四二》﹐可以請到胡溫什麼的契弟開金口嗎?發夢冇咁早。

Argo現身的美國總統﹐不止卡特一人﹐還有Bill Clinton。片子結尾有段字幕﹐寫1978年伊朗綁架事件﹐一直被視為機密塵封﹐直至克林頓時代才解封。愚見以為﹐這就是Argo真正的題旨:一宗歷史事件﹐由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法present﹐會帶來不同的效果。可信兮不可信兮﹐不在於事件的「真」或「假」﹐只在於Storyteller的表達技巧。

例如﹐依大眾媒體描繪﹐Bill Clinton是講大話唔眨眼的精英﹐George Bush是扮懵的軍火商﹐Jimmy Carter則是死蠢的貧下中農。Argo請到佢地為1978年伊朗綁架事件作見證﹐證明真有其事﹐你是觀眾﹐二擇其一﹐內容相若﹐你會係信食雪茄的克林頓﹐還是與曼特拉握手的Jimmy Carter多些?

某程度言﹐Argo與李安的Life of Pi相若﹐兩個故事﹐孰真孰假﹐其實沒相干﹐你是什麼人﹐就會選擇相信什麼人(Clinton or Carter)﹐相信什麼故事。片子在苦口婆心﹐勸觀眾向人指手劃腳之前﹐要先審視自己﹐擦亮看清自己的心田。

Argo的重點﹐不在宣揚美國霸權﹐醜化中東人﹐或重拍一次奇洛李維斯的《生死時速Speed》﹐而是不著痕跡﹐挑戰整件1978年CIA特工Antonio J. Mendez伊朗營救人資事件的真實性﹐真是不可多得的藝術創意。

片中CIA扮拍戲﹐利用真有其書的Variety雜誌﹐製造假新聞﹐藉此於伊朗機場蒙混過關。除了調侃傳媒不可信、電影人不可信﹐Ben Affleck還在自我調侃: 片中CIA嘲笑Jimmy Carter無能用、嚇個屁滾尿流等等﹐但Argo全片的可信性﹐說到底﹐還是要抽無能總統Jimmy Carter水﹐利用他的信譽﹐替全片蓋一枚金漆火印。Jimmy Carter是真無能﹐還是假痴呆﹐誰能衝決網羅﹐看個清楚?

Argo片頭片尾﹐都是對照﹐78年新聞照片Vs2012年電影重現的畫面﹐真實人物照片vs電影演員﹐細心的觀眾可能會發現﹐到了roller末段﹐左真(真人)右假(演員)﹐變了右真左假﹐「真」與「假」﹐是倒轉了。

Ben Affleck挑選這件真人真事拍片﹐不是隨便﹐有其深意﹐因為「伊朗電影」於影迷間的意義﹐實在非常清楚。我要在世界末日之前﹐向高美尼的墳頭大叫:

Argo是史上第一部﹐向Abbas Kiarostami致敬的荷里活電影﹗江上清風﹐山間明月﹐耳得為聲﹐目遇成色﹐立此存照呀喂﹗﹗﹗

20121204

巴黎兩生花

好像很少人注意﹐「巴黎戀愛寫真」由岩井俊二操刀攝影。很典型﹐手搖鏡﹐少打燈﹐自然光﹐有趣的是﹐這套調調﹐沒了岩井舊作的糖衣﹐沒了如夢如幻﹐反而替片子帶來實感﹐也避免同類歐美取景的日本電影﹐一班日寇扮識英文﹐去歐洲拍旅遊片的兒嬉。中山美穗法文疑似甚好﹐成件事信服力高﹐這是岩井的聰明。

有場戲講向井理夜晚返中山美穗屋企﹐嘩﹐黑到呢﹐乜都睇唔清﹐小弟忝居老餅﹐反而覺得很過癮﹐有回到菲林時代﹐「反高清」的快感。另一場戲﹐男女主角坐遊客遊艇﹐遊賽納河﹐擺明單挑After Sunset﹐但功力很高﹐感人至深。究其實﹐After Sunset一路電影﹐不過讓白痴仔感覺良好﹐輕飄飄的feel good movie﹐「巴黎戀愛寫真」則有作者的人生感悟﹐觸及人生有時﹐聚散無常的終極問題。

與日劇《悠長假期》相比﹐「巴黎戀愛寫真」顯然更進入女人觀點。《悠長》中心﹐還是木村拓哉要當鋼琴家的故事﹐山口智子﹐言行舉止都像男人﹐她要當攝影師助手的理想﹐也很快無厘頭就為條仔終結了。「巴黎戀愛寫真」則不一樣﹐攝影師變了男主角向井理﹐最終中山美穗都沒為對方﹐放棄過什麼。片中所謂女人pov﹐對女人的趣味、嚮往、幻覺、恐懼﹐有很多細緻的touches﹐為免得罪女人﹐詳情難以細表。初看幾悶﹐我都睡著了﹐後來漸入戲肉﹐有番一定年紀的觀眾﹐恐怕都會有不同的歎喟。

中山美穗一直有懶可愛的mannerism﹐有時很惡頂﹐「巴黎戀愛寫真」則效果不錯﹐愈看愈好﹐片子愈進入這個中年女人的狀態﹐同樣的作狀姿勢﹐反而像具象化的保護色﹐令人產生同理心﹐更為憐惜﹐簡直有代表天下人﹐同聲為人類的終極命運(生老病死、愛別憐、求不得等等)﹐同聲一哭的幻覺。

看畢片子﹐小弟想起<錯誤>:
我打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裏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這首名詩﹐活脫脫是「巴黎戀愛寫真」的「兩生花」。

小弟有幸﹐也可能是不幸﹐已從沉醉「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的層面﹐老化到﹐能體會「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的時不我予了。

曹賤三本書

卷墨千秋

「錢櫃旁邊的一排,是台灣新潮文庫和水牛版的外國名著翻譯:三島由紀夫的「金閣寺、弗洛姆的「逃避自由」、卡繆的「異鄉人」」

曹賤好野﹐隨手舉幾本書﹐對應現在時局﹐都那麼有feel

「金閣寺」﹐是「金至尊」的對倒﹐看過市川昆的電影﹐百年古剎毁於一旦﹐火燒遲堂﹐咁耐開心咁耐折墮;無愛的社會﹐不選<愛的藝術>﹐選<逃避自由>﹐真是香港人的生寫真;<異鄉人>﹐至少有兩種詮釋﹐一是港毒分子﹐「媽媽」死了﹐並不傷心﹐二是保持理智﹐冷眼旁觀﹐對香港﹐對匪區﹐當個不再動冰心的遠方觀察者。

要繼續數下去﹐還可數到三幾百本﹐與特區現世﹐若合符節:<嘔吐>、<罪與罰>、<1984>、<薛西弗斯的神話>、 懺悔錄、瘟疫、美麗新世界、悲慘世界、死的藝術、苦悶的象徵、聽聽尸體怎麼說、剃刀邊緣、勝利者一無所獲、羅生門﹐等等等等。

羅黎講......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