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116

沒聽過林峰



聽說林峰得勁歌金曲金獎﹐頗多議論﹐激起公憤。最常見的反應﹐不論歌神歌后﹐或街外盲毛﹐皆異口同聲﹐沒聽過得獎歌曲Chok。如以下:

張學友......歌神的他對於現今頒獎禮零公信力,坦言對樂壇大感心痛,又直認未聽過林峰首金曲金奬《Chok》,並力撐陳奕迅是神級歌手。

......對於樂壇頒獎禮的公信力每況愈下,大熱歌曲沒得獎,反而乏人認識的歌曲就得大奬,曾4奪《勁歌》金曲金奬的學友唏噓地說:“頒獎禮最重要讓別人信服,就算一個頒獎禮、10個頒獎禮,如果那些歌和歌手是有實力,每個頒獎禮都會得獎,自己看到現在的樂壇都很心痛。”記者笑說“ the city is dying”,學友即嘆氣表示希望有否極泰來的一日及大家會反省。


這類說法﹐並不陌生﹐劇集《天與地》播到第二個星期時﹐網上也有相似反應:「我從未認真看過一集《天與地》」。

既然未認真看過﹐又有乜好講呢? 沒有研究﹐就沒有發言權。

顯然﹐興緻勃勃插幾把嘴者﹐是有intellectual arrogance﹐本質是看不起人﹐好想炫耀自己口味清高。淺人重提甘國亮幾啜核、韋家輝幾感人﹐高人更追溯麗的電視劇集﹐轉發《變色龍》的金句「我唔再怕o的契弟,我最契弟!」 之類。結論很簡單﹐不外乎今不如昔之類。

林峰的問題﹐則複雜一點。

例如張學友「直認未聽過林峰首金曲金奬《Chok》」﹐小弟又想問﹐你有看Rolling STones、Spin、Village Voice、Salon.com、破週報、袁智聰選的2011年十大流行唱片嗎﹐你聽過幾多? 以小弟來說﹐莫講話隻碟﹐十居其九連樂隊名都未聽過。

「大熱歌曲沒得獎,反而乏人認識的歌曲就得大奬」﹐有乜出奇呢?康城影展得大獎的泰國片、菲律賓片、印尼片﹐你有看過嗎? 方大同的唱片15﹐你有download嗎?

從這起事件﹐小弟找到特區音樂頒獎禮最忌諱的兩個字:「最佳」。不是地產霸權的百佳﹐是最佳歌曲、最佳大碟的「最佳」。

如何判斷邊首歌「最爆」、「最勁」、「最紅」、「最叱咤至尊」﹐很容易﹐一切可按mathematically management處理﹐例如唱片銷量、電台播幾多次、K場銷數、唱片公司請食鮑魚次數、小學雞網上投票、紅館加場次數諸如此類 。

但你要選「最佳」歌詞、「最佳」歌手等等﹐就複雜得多﹐牽涉到craftmanship﹐更高一點﹐要看感性深度﹐要看思想境界﹐要看社會脈搏﹐如何判斷﹐需要智慧﹐需要音樂知識、文學知識。最根本要承認一個事實:群眾往往是愚昧的、麻木的、反智的。

下里巴人﹐陽春白雪。大熱的歌曲﹐例如張學友的「你的名字我的姓氏」﹐就像廣東道名店前的街道﹐擠滿惡形惡相的自由行﹐和唱者眾﹐聞之欲嘔;真正的好歌﹐像謝安琪的新碟﹐是紫羅蘭山荒草間空谷幽蘭﹐只能甘於寂寞﹐望對面山頭的知音﹐在雲霧間互相揮手﹐說聲hello。

那些曾到喜帖街獵奇﹐因誤會而相識﹐並寫下「契弟到此一遊」的塗鴉者﹐但曾相愛不相知﹐像湯寶如的《感冒》﹐不外出一身一臉熱汗﹐就與之告別﹐其實也並不可惜。

殊不知﹐要理性地將流行音樂深化、知識化、規範化、歷史化﹐讓愚民自知不足﹐從得獎結果按圖索驥﹐然後一開眼界﹐回歸真音樂的根源﹐學吹Trumpet﹐彈彈結他﹐恰恰與特區將一切普及文化與金錢掛勾的核心思想相違背。

所以「大熱歌曲沒得獎,反而乏人認識的歌曲就得大奬」這類怪論﹐在這反智的城﹐就會成行成市﹐人人不以為忤﹐並以為可以此譏人 (方育平的最佳電影《美國心》﹐何曾熱門過? 三十年過去﹐有發行DVD嗎?董啟章的得獎小說《天工開物‧栩栩如真》﹐有香港版嗎? 有賣過五百本嗎?)。

張姓歌神所謂「好歌得好報」﹐就是依特區這套邏輯而行﹐他所謂「好報」﹐說明白了﹐其實就是「錢」。看穿了﹐我們更能明白黃家駒的名句:「香港沒有樂壇﹐只有娛樂圈」的意思。

以show biz娛人娛己﹐低層次點看﹐像豬狗食屎取樂﹐過過日辰﹐也未嘗不可﹐但當「娛樂圈」都撐不下去的時候﹐難不成特區從社會主義祖國輸入「優才」? 不絕輸入黑錢﹐買張學友演唱會門券﹐買黃偉文演唱會搖搖棒? 特區死期不遠。

3 comments:

我 said...

the city is dying

Anonymous said...

文章好看,但"mathematically management"礙眼。以副詞修飾名詞,英語有這種語法/用法嗎?

Gw

ahwu said...

多謝指教﹐
似乎mathematically manageable比較正確。
這是黃仁宇的說法(數目字管理)。

(其實我唔識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