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27

最美的騙局

http://38.hkiff.org.hk/chi/film/detail/38090-jodorowskys-dune.html 曠世巨片死亡事件

呢套話題紀錄片Jodorowsky's Dune﹐談邪派高手Jodorowsky在70年代籌拍科幻片Dune如何失敗。

錯過了﹐download看完﹐覺得這是一部真正的「影展電影」﹐專供所謂影癡觀看﹐作互吹的談資﹐滿足自己的虛榮。假如小弟係o係Arts Centre睇﹐可能都會覺得high﹐幸好我唔係﹐於是更清醒。

一、決戰光明頂


Moebius

呢位邪派導演Jodorowsky其實幾似邪教教主﹐講埋o的野誇過浮誇﹐虛過太虛﹐給你偉大的遠景﹐要拍一部改變人類歷史﹐改變人類文化路向的電影云云。至於咩叫改變﹐典做先能改變﹐真係天曉得。簡直比要香港人醒覺﹐一起推翻中國共產黨更虛無。
原理同睇王家衛差唔多(如《東邪西毒》)﹐Jodorowsky搵埋班好似好勁的人一齊製作(你自己睇啦﹐都無謂數啦)﹐投資好多好多錢﹐總之佢咩都先知先覺﹐快人一步﹐Star Wars之類俗品就係受佢影響﹐《2001太空漫遊》一類﹐就東拉西扯踩幾腳.....

套紀錄片重點唔係講Jodorowsky想拍咩、典拍﹐係講佢典誘惑、操縱、誘騙好多名人、文化偶像下海﹐應承拍佢呢套劃時代大作Dune。逐個逐個大名鼎鼎的名人﹐包括Dali、Orson Welles都逐個逐個登場﹐成了獵奇的奇聞逸事。呢個就是此片最有影展feel的地方: 文化名人輪流出場﹐頭頂煙花爆放﹐影癡嘩嘩嘩。什麼叫偶像效應﹐一言蔽之﹐就係juicy。Manson Family咁吸引人﹐唔一定係個教主有咩了不起﹐係因為同Beatles, Beachboys, 波蘭斯基有關﹐於是八卦迷就興緻勃勃。

套紀錄片最好o野﹐係將Dune個storyboard變了電腦動畫﹐效果花肖。明明冇拍﹐但又好似變o左係真﹐於是觀眾就誤會睇過套戲﹐重好似好好睇添 (其實係咪改拍卡通好o的?)。不斷抽水、附會﹐個Storyboard畫主角斷手﹐即係影響了Star Wars啦﹐Jodorowsky唔知﹐其實重影響埋香港的肥良添呀。

Jodorowsky比王家衛更犀利﹐王君都要拍丫(即係要承受失敗的風險﹐重要準備畀人小到反艇)﹐佢根本唔駛拍﹐吹下水搞掂。講到尾﹐同睇電影節的原理一樣﹐鬥快鬥多鬥早﹐吹到天花龍鳳﹐然後追捧各類文化偶像﹐數完人頭﹐簽完到﹐就滿足了高級觀眾的虛榮。

大衛連治o個套變了「失敗」﹐佢呢套一秒鐘都冇拍到﹐反而「成功」﹐世事如棋呀。

二、異端如何被收編


Giger

與其話呢套拍唔成的Dune﹐片子的意象和創意﹐影響了後世其他科幻電影﹐倒不如話呢套紀錄片Jodorowsky's Dune的本質﹐其實係想講異端如何融入主流﹐而荷里活又用咩方法將另類人物收編﹐然後給全世界的觀眾﹐製造一種世界有進步的幻覺:
荷里活最初抗拒Jodorowsky﹐但最終都畀呢本Dune的storyboard感化了﹐好多禁區慢慢都撤走了﹐好多Jodorowsky先行的觀念﹐都被襲用了。即使Dune明明拍唔成﹐但Jodorowsky的「夢想」(教化世人、改革電影)﹐亦不知不覺變成真實。即係話﹐呢個腐朽的世界(荷里活的隱喻)﹐都唔係冇改變o既﹐希望在人間。

紀錄片Jodorowsky's Dune﹐就係推銷緊呢套荷里活的幻覺: 只要不屈不朽﹐就能夢想成真﹐失敗者變成功。完全符合荷里活電影想麻木觀眾的意識形態。荷里活拍一套紀錄片Jodorowsky's Dune﹐Jodorowsky本人又會現身說法﹐其實o係度互相「消費」﹐編寫緊異端與主流水浮交融的荷里活美夢:
荷里活利用一個失敗者Jodorowsky﹐證明自己其實好開明 (連Star Wars、Spielberg都係抄佢﹐又何異於整個現代荷里活流行電影體系﹐向Jodorowsky認祖歸宗?)﹐而Jodorowsky認多一百幾十個徒子徒孫﹐重有機會狂踩David Lynch幾腳﹐證明自己先係電影先知﹐出入另類主流之間﹐重入主流電影史冊﹐亦卻之不恭。

最tricky的問題是﹐Jodorowsky根本唔係「失敗者」呀﹐幾廿年來﹐佢從來係cult片之王呀。佢班同袍﹐後來個個名成利就﹐羅埋奧斯卡金像獎呀﹐幾時有「失敗」過?於是所有人都企o係不敗之地﹐o係度扮失敗﹐扮Beautiful Loser﹐呢個世界﹐有冇咁著數o既事先。

"I was convinced that it would be somethin' great."Giger幾廿年後重估呢段籌拍Dune「電影」的經驗﹐是最佳結語。
跟高達的名言﹐cinema is the most beautiful fraud in the world 對照﹐更覺妙不可言:
Jodorowsky的Dune﹐所以是「最美」的騙局﹐不為什麼﹐因為冇拍過﹗

20140520

「敬請香港鐵路有限公司停止播放簡體字廣告」

香港鐵路有限公司執事先生台鑑:

多年前貴公司宣傳﹐「地下鐵路,為你建造」﹐然本人於五月十九日下午一時乘觀塘線﹐赫然發現地鐵車廂座位上方電子廣告版﹐多次顯示疑似屈臣氏簡體字廣告。(見圖)

「美國自然之寶﹐屈臣氏現已發售買4送1」

香港鐵路有限公司容許車廂播放簡體字廣告﹐那「地下鐵路,為你建造」的那個「你」﹐難道不是香港人﹐是中國人自由行?

中國自由行遊客、一簽多行水貨客泛濫,惡行昭著﹐車廂擠擁﹐香港人憤怒。

香港鐵路有限公司不宜火上添油﹐別再見利忘義﹐應尊重香港市民﹐所有商業宣傳廣告需復用正體字。否則一如中共政治術語﹐正是「傷害香港人民感情」﹐誠屬不智。

香港市民王X強﹐敬請香港鐵路有限公司於地鐵車廂、車站通道範圍﹐停止張貼使用簡體字的商業或公益宣傳海報、停止播放使用簡體字的商業或公益電子廣告﹐復用正體。

本人相信這些要求是合理的﹐並可輕易實行﹐假如香港鐵路有限公司要服務的顧客﹐真是香港人。

以上種種﹐有照片為證﹐請執事先生查明﹐回覆為盼。

本函副本將呈送香港屈臣氏集團及香港蘋果日報。

乘客王X強啓
二零一四年五月二十日

各位如認同地鐵播殘體字廣告不妥﹐請去投訴﹐要求停止。

港鐵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mtrhk

港鐵HP
http://www.mtr.com.hk/chi/hotline/cust_contact_us.html

港鐵email
cr@mtr.com.hk

屈臣氏email
watsons_cs@aswatson.com

20140517

淺談香港仔


香港仔的secret code: ABERDEEN

中國人不喜歡《香港仔》﹐除了杜汶澤可憎﹐也因太有港味云云。愚見以為﹐他們無法得到快感﹐因為少看香港娛樂版﹐看不懂片子如何剝削演員﹐向女演員最脆弱的G點﹐狠恨攻擊。

例如Yumiko﹐她演模特兒﹐常去飯局收幾萬銀酬金﹐一臉曾經滄海。香港觀眾﹐自然想起她經理人公司的女藝人﹐各式各樣﹐陪老細唱K劈酒玩枕頭的流言蜚語。Yumiko伸長個嘴啜麵﹐啜到人中起縐紋﹐根本是很露骨的色情笑話。這樣下流的角色﹐即使是good casting﹐但五年前的Yumiko﹐當然不會接啦。

梁詠琪更是度身訂造。伊以玉女偶像起家﹐廿年過去﹐情場事業兩失意﹐變成今日的過氣女星﹐嫁個西人老公以為能力勉狂瀾﹐簡直入型入格。伊一反保守形象﹐場場露乳溝﹐摀低身﹐露底褲邊﹐有場戲跟女兒浸浴﹐固定長鏡頭close-up﹐幾乎見到Gigi的粉紅色乳暈﹐小弟簡直聽到鄰座女觀眾銀牙咬碎嘩嘩嘩。

末了Gigi替老公古天樂口交﹐重點不是口舌吞吐﹐好戲在後頭﹐她吞精入口﹐感覺惡心﹐飛撲去洗水盤用李斯德林潄口﹐其原理跟日本強姦色情AV相若: 女優愈忘我表演「やめて」﹐觀眾愈全情投入﹐眼都唔眨。

小弟思疑﹐Gigi表演吞精﹐就是彭浩長的夢想﹐也是他底作品的「核心」思想: 港男如何誘騙港女吹蕭?

《買兇拍人》用外援﹐過氣AV女優替導演(張達明)口交;《公主復仇記》賤人吳彥祖樓梯口猛搞阿嬌(可惜拍時未發生淫照風暴);兩集《志明春嬌》未竟全功﹐楊千嬅太強﹐於是《低俗喜劇》就改玩新移民﹐用鄉音未改的中國人陳靜﹐邊吃爆炸糖邊替杜汶澤吹蕭。《香港仔》是最新的嘗試﹐如何令一個好巴閉的港女替男人吹蕭﹐就一個字﹐Desperate。

編導所以不再拍年輕人﹐拍四、五十歲﹐一事無成的女人﹐因為唯有當港女淪喪﹐去到一個冇人冇物又冇錢的絕境﹐才會替冇錢又冇權力的港男吹蕭。

好勝Gigi的特點﹐是人老珠黃﹐唱片滯銷﹐嫁個西班牙老外威威﹐但始終意難平。於是飯局余文樂(彭浩長的投射)﹐化身浮士德﹐「調教」梁詠琪:「妳要放膽試下新o野先得o架」(大意)。余不會「勸誘」楊千嬅﹐因為她很成功。而Gigi要「試」的「新o野」﹐一點也不新﹐不過是吹蕭。潛台詞很清楚:楊千嬅和梁詠琪﹐天天返工遊魂﹐倒不如放棄職場競爭的野心﹐做返女人的角色﹐返屋企服侍老公(隱喻為吹蕭)。

千頭萬緒﹐彭浩長作品的中心﹐正是「吹蕭」。置於港男港女權力鬥爭的context﹐就見其意義。《香港仔》亦見到編導的進化: 他會用大條道理﹐合理化自己的慾望﹐用重建家庭作藉口﹐包裝他想控制女人的幻覺。末了男耕女織﹐各司其位﹐各人重回自己的社會崗位﹐女的不再冷感﹐男的不再偷食﹐人月團圓﹐於是天下太平。

小人做小事﹐我愛香港﹐築福香港﹗

以上﹐寫得不好﹐但我放棄了﹐多謝捧場。

20140510

一本創作考

談鄭健和「壹本創作」

一、蘋果箱


武神鳳凰第137期

《武神鳯凰》(2003-06)第137期﹐鄭健和離開海洋前尾二一期的專欄﹐有段短短的文字﹐寫得頗有感受﹐簡直有智慧。

一般淺人辭職時pack箱﹐不是感傷﹐就是抱怨物累太多﹐扮超然物外。和仔不同﹐見那十幾隻蘋果箱﹐他反而感歎 :「不是太少了嗎」。這並非物慾、佔有慾﹐而是勞苦多年﹐但自己的「成就」﹐是那麼的零碎渺小。難得的是﹐裡面也沒有自憐、怨懟之心。這種謙卑﹐不符合香港精神﹐唯有將「紙箱」換成「錢」、「女」、「樓」﹐香港人才會嫌少。

不敢說有「哲理」﹐但簡單兩句﹐裡面見到藝術家的謙遜。「三十幾年人」﹐「可帶走....只有十幾個紙箱」﹐生有涯﹐青山不老﹐對照到自己的局限、不足﹐於是生謙卑之心﹐於是就能繼續追尋。
這種對人生的領悟與自省﹐肥良是無緣的了﹐於是讀者也能見到二人的不同。 之後分道揚鑣﹐亦是必然的結局。

二、一本書


《火龍》第一期

2006年和仔離開海洋﹐自立門戶﹐開公司「壹本創作」﹐出版日式精裝書《火龍》。公司名稱由來﹐參考《火龍》 (2006)第一期和仔專欄:

「既然想寫一本書﹐不如就叫一本吧」﹐「不是五本﹐不是三本﹐而是一本」。

唯有回到香港漫畫由山寨手工業﹐轉變為官僚公司制度﹐知名作者忙於炒樓甚少寫畫的怪現象﹐再聯繫到肥良心魔的context﹐才懂和仔只寫「一本」書的意義: 於港漫界言﹐立志「寫一本書」﹐是那麼的與別不同。

黃玉郎、馬榮成所以是香港神話﹐並非藝術價值﹐是他們將漫畫制度化﹐用流水作業﹐建立霸權﹐並搵到好多錢﹐天文數字一樣的錢。漫畫家立志「寫一本書」﹐花幾年想寫一本傳世佳作﹐放諸世界﹐並不出奇﹐但以港漫界價值觀言﹐和仔的志向﹐就是石破天驚。只「寫一本書」﹐翏翏幾個字﹐和仔已要跟主流價值割離﹐以肥良90年代末一敗塗地的歷史為戒:

肥良失敗﹐正正因為佢唔想只「寫一本書」。他要跟黃玉郎、馬榮成三分天下﹐結果一切尚未幻滅以前﹐他已忘記了最初要寫畫的初衷﹐忘記了寫畫的快樂。

三、肥良向西


武神鳯凰一百期﹐肥良還沒想過和仔會離開

肥良的心魔﹐跟和仔不一樣﹐他就是要寫「第二本書」﹐寄托於袁家寶、鍾國光、李健良、李重豪、鄧志輝等等﹐要建立《海虎》三部曲、《武神》300期以外的「第二梯隊」﹐跟著出第三本書﹐第四本書﹐然後海洋王朝建立﹐肥良就能像馬榮成、黃玉郎等等一樣功成身退﹐正職叫雞、食雪茄和打golf。《海虎》三部曲時代﹐肥良致力寫畫﹐寫出傳世之作。而他的心魔﹐隨打敗馬榮成的夢想﹐逐漸幻滅﹐他的「第二本書」﹐野心作包括《風刃》、《風暴十三》等等﹐皆功敗垂成。

到了2003年﹐董匪建華亂港﹐香港經「沙士」災難﹐港漫市場崩壞﹐肥良振起最後的雄心﹐跟鄭健和雙龍出海﹐出版海洋最後的大作﹐《武神鳳凰》和《赤柱飯堂》。和仔正(鳯凰)、肥良邪(飯堂)﹐肥良退居二線(「第二本書」)﹐他以和仔作掩護﹐寫他底驚人的﹐以中美國際鬥爭為緯的另類奇書《赤柱飯堂》。

肥良對和仔最大的期盼﹐不是僅僅寫好《武神鳯凰》﹐而是等肥良有空間﹐親自操刀﹐取代那些令他失望的朋友(袁家寶、倫裕國等等)﹐寫好海洋的「第二本書」。

《武神鳯凰》大功告成﹐和仔建立信譽﹐風波險惡間離開海洋﹐破釜沈舟﹐趁早上岸。海洋要寫「第二本書」的野望﹐始終功敗垂成。肥良最後的一拚﹐《赤柱飯堂》三部曲、《殺手日記》等等﹐皆以失敗告終﹐死剩的港漫讀者不識相﹐也不買帳。

樹倒猢猻散﹐海洋崩坍﹐鄧志輝一眾好手爭相離開﹐和仔則繼續走他底「一本道」﹐即使市場今非昔比﹐還是以《脫北者》登上蘋果港聞。而肥良繼續孤身上陣﹐一路向西﹐身邊再無八戒沙憎﹐跨下騎一隻肥踵的怪獸﹐走他底以海虎卡通佔領美國市場的春秋大夢。

四、在地鳯凰


肥良自傳作《絕地轉生》

《絕地轉生》肥良自謂﹐赤柱飯堂「間接令我損失慘重」﹐所謂「間接」﹐顯然是曲筆: 損失了的﹐不是直接的錢財(較諸肥良的炒樓得益﹐也不過九牛一毛)﹐而是「間接」的和仔離開﹐連帶鄧志輝、鍾國光、陳志祥等好手﹐全部翻臉棄他而去﹐甚至陷入不斷攻訐﹐兄弟情斷的殘局。爾後﹐肥良再走進「影印道」等殘術﹐萬劫不復的泥淖﹐「第二本書」的夢﹐打敗馬Sir的夢﹐終於夢醒。

梁匪振英時代﹐香港人自願走進﹐即將滅頂的漆黑海洋。港漫市場﹐也下降到不見天日的地獄﹐但於藝術創作抱負言﹐亦未嘗不是和仔的幸運﹐他將會是香港漫畫手工業﹐最後一代﹐碩果僅存的奇葩。肥良殷鑑不遠﹐所以和仔會是最有自尊的寫畫人﹐不再發夢﹐只做一件事﹐寫畫寫畫和寫畫﹐他的公司﹐一早立志﹐只要寫好一本書。「一本書」的隱喻﹐有恪守本業﹐甘於淡薄﹐不受物慾迷惑﹐筆下見真章的意思。《封神紀3》結局﹐主人公走進地獄﹐反了肥良的「飛天」意象﹐也見到和仔的清醒吧: 我們都不要﹐再於海洋載浮載沉﹐或於天邊離地飄蕩﹐想望那終將被人民唾棄的神話、「皇朝」與「天下」。

20140505

Like a Rolling Stone

"She knows there’s no success like failure
And that failure’s no success at all"
Bob Dylan

一、藝術的意義


Dylan@Kowloon Bay

《知音夢裡行》第一場戲看似不特別﹐但想深﹐置於疑似傳記電影而言﹐就覺得很驚人: 編導只是好plain地拍一個folk singer彈結他﹐觀眾廖廖﹐然後唱歌。

不像香港《勁歌金曲》cut頭cut尾每首歌只唱三句﹐編者讓歌者一首歌完整唱完﹐除了尊重音樂﹐小弟亦想起古典本格派推理小說﹐如Ellery Queen﹐「向讀者挑戰」的classic setting: 敬愛的讀者﹐一切線索皆如盤托出﹐你能告訴我真相為何嗎?

場景設計簡單﹐不透露戲中人是誰﹐樂壇咩地位﹐演員藉藉無名﹐高反差燈光﹐黑沉沉﹐唔知歌者係金秀賢咁靚仔﹐定杜汶澤咁醜惡。觀眾如何判斷這個folk singer的音樂﹐是好是壞?如其說是judge歌者﹐倒不如說是judge觀眾的價值觀、知識水平﹐一首歌﹐就是給觀眾的一封戰書﹐是美藝觀念的挑戰: 音樂﹐點分好壞?

一路看下去﹐更厲害﹐男主角個性不討好(搞大女人肚要墮胎﹐就招女觀眾本能反感)﹐彈彈唱唱﹐到處借宿一宵﹐然後on the road﹐東奔西走﹐但套戲完全冇judge﹐佢的音樂是優是劣。片末男主角去唱片公司試音﹐只係結果唔work﹐都係不講好壞。於是個波﹐其實拋番畀銀幕下的觀眾: 你能撥開重重迷霧(即男主角性格所謂令人反感之處)﹐不作人身攻擊﹐純粹地去評價他底藝術成就的好壞嗎?

此片亦令小弟想起﹐年前看Bob Dylan音樂會的經驗: 音樂編排偏向重型音樂﹐泰半是未聽過的新歌﹐舊有名作﹐不論編曲、歌詞都改得面目全非﹐Dylan台上唔講野、唔Social﹐基本上唔唱到hook line﹐都不曉他唱緊咩歌。除了一貫挑釁觀眾觀念﹐Dylan將老歌扭到變了樣﹐變成化左灰都認唔到的「新歌」﹐也有替神話「解魅」的作用: 觀眾可能擺脫所有固有框架、記憶﹐重新感受這些歌曲﹐屬於你個人獨有的意義嗎?(To be on your own, how does it feel, how does it feel? )

《知音夢裡行》的重要﹐是佈置了一個很特別的框架﹐想很pure地﹐讓歌者呈現自己﹐使觀眾評估自己﹐藝術的優劣好壞﹐以至藝術的意義。

二、藝術令人行動


Searching for Sugarman

藝術的意義﹐不是製造更多煙迷你的眼﹐是令人反省自己﹐然後世事洞明﹐起而行動﹐改變世界、自己。同樣是音樂傳記片﹐《知音夢裡行》跟Searching for Sugarman﹐便分別很大。

前者一開場就是歌場自彈自唱﹐是想極力避免觀眾有pre-judgement﹐太多「先驗判斷」; 後者剛剛相反﹐跟金庸的《笑傲江湖》一模一樣﹐主角姍姍來遲﹐更有傳聞他已死去﹐過了一個小時才出場。《知音》想觀眾回歸音樂﹐很純粹地看歌者﹐Sugarman則不一樣﹐通過各種訪問﹐誇張的映像﹐製造各種各樣的myth﹐令觀眾有未見其人﹐即躍然紙上﹐好很勁的幻覺。

同樣用了一個要觀眾猜謎﹐推理小說一樣的plot﹐《知音夢裡行》愈看愈令人清醒﹐觀眾會將自己與片中人對照﹐反省自己的人生; Sugarman則愈看愈令人迷糊﹐甚至相信那個主人翁的音樂造詣﹐可以Bob Dylan比肩的笑話。然後坐言起行﹐離場後去Kubrick買隻CBS重新發行的水貨soundtrack。(商人得其所哉)

兩部片的secret code﹐其實是Bob Dylan。

Sugarman借Dylan來抽水﹐哄騙不懂搖滾音樂的觀眾。可與Dylan比肩什麼的﹐不過說說而已﹐Dylan真是走進電影的框架﹐似笑非笑地嘲罵兩句﹐人人都嚇個屁滾尿流。

《知音夢裡行》則相反﹐Bob Dylan真是轟然登場﹐上台自彈自唱。Dylan出場的勁﹐是挑戰埋成個「傳記電影」的genre﹐當真有其人的legend﹐走進一部半真半假的傳記電影﹐其震動﹐其實不下於《人間蒸發》的結局。《知音》挑戰荷里活音樂傳記片﹐用「真人真事」垂範四方﹐推銷美國價值的成規: 電影不勵志﹐主角不會大鑼大鼓堅持夢想﹐亦不犬儒面對現實﹐只是自行我路﹐界乎無奈與宿命﹐唱他那掏心掏肺的小曲。主角正是資本主義所謂loser﹐無可無不可﹐卻絕不來敗部復活、重新振作恢復名譽那夢幻俗套(如Jeff Bridges《聲聲相惜》)。

一般觀眾對《知音》男主角影射的folk singer﹐聞所未聞﹐對Bob Dylan﹐則如雷貫耳﹐好似好很勁。

表面咁睇﹐《知音》裡Bob Dylan登場﹐即隱喻時代巨流﹐已將男主角淘汱。深入點看﹐觀眾一見那位疑似Dylan出場﹐就自然會有心理反應﹐湧出狂喜﹐有我識你唔識的快感﹐裡面成個扭曲的心態﹐何其勢利又愚昧﹐到底是如何運作?真懂他的好﹐還是不過虛榮﹐盲從權威﹐「我都識架」﹐盲從人云亦云的定見?

於懂得思考的觀眾言﹐藝術是一面鏡子﹐令人看清自己。(I'll be your mirror. Reflect what you are, in case you don't know.I'll be the wind, the rain and the sunset. The light on your door to show that you're home.)

三、藝術超越成功失敗

《知音夢裡行》當然無意談懷才不遇什麼的﹐他甚至不是談「成功」與「失敗」﹐什麼文章千古事﹐期諸百年的打飛機。像那句被議論了數十年﹐Love Minus Zero/No Limit的歌詞﹐成功與失敗的「辯證」﹐玩的文字遊戲﹐Bob Dylan當然不會笨到去自己解釋。Bob Dylan登場﹐只會令人覺得唏噓﹐然後坦然接受﹐我所有的悲傷。

《知音》男主角的Odyssey旅程﹐東奔西跑﹐南來北去﹐與其說是找reference point﹐證明自己可以「成功」﹐倒不如說﹐他是一路向西﹐斬妖除魔﹐去除家庭、女人、兒女、職業、貓狗寵物、父母家族的覊絆﹐you got nothing, you got nothing to lose。主人公不要錢﹐所以要去CBS錄爛俗的歌﹐只為籌錢給女人墮胎。他只要最低調的衣食住行﹐然後繼續唱他不變的歌﹐換兩餐晏仔。價值自全﹐不高亦不低﹐無須外求﹐無須旁人佐證。全片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其實千頭萬緒﹐主人公就只走一條路﹐直至停止呼吸﹐就像片子那妙不可言的環狀敘事結構: 人間世的路﹐看似無選擇﹐上天命定﹐究其實所以無得揀﹐只因為你早已決定不會改變。

於香港人價值觀﹐《知音夢裡行》的主人公﹐是失敗的﹐當所謂「成功」﹐以錢、權力、一家人齊齊整整衡量的時候。

熱血公民的宣傳語﹐「成功之前﹐絕對不要放棄夢想」﹐其實就是吊在笨驢面前那條紅蘿蔔﹐有得睇冇得食﹐以夢想來包裝功利(imply夢想的價值是必需「成功」)。

支聯會那種﹐則是典型騙局﹐雙方都明知自己做戲﹐但這齣無恥的大戲﹐又無了期繼續演下去。「民主將會戰勝歸來」﹐「民主」何時變了subject﹐一個活體生物?千呼萬喚始終不來﹐又能怎辦? 「成功不必在我,功成必有我在」﹐大言炎炎﹐要到何年何月才會「成功」﹐要收捐款多少才算「成功」﹐以至何謂「成功」﹐就要等明年拜山﹐問死鬼華叔。

香港左膠﹐則以「階段性勝利」﹐混淆成功與失敗的分際﹐製造騙局﹐延長戰線﹐走那條綿綿無盡﹐又好食好住﹐博學深思的毅行者苦路。

"A man is a success if he gets up in the morning and gets to bed at night, and in between he does what he wants to do"
Bob Dylan

《知音夢裡行》的主人公﹐毋寧是「失敗」﹐但還是無悔的﹐他一直做他相信有價值的事﹐唱那亘古不變﹐不舊不新的歌﹐而那與虛榮、私利無關﹐(他只是一條廢柴﹐來與去﹐根本who bloody cares?)﹐於是不經意地到達永恆。

May you always be courageous
Stand upright and be strong
And may you stay forever young

May your hands always be busy
May your feet always be swift
May you have a strong foundation
When the winds of changes shift

May your heart always be joyful
May your song always be sung
And may you stay forever young

Bob Dylan

香港人﹐根本不懂Bob Dyl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