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27

本是無情物

《爸媽不在家》小感。

一、下女


下女

女佣電影很多﹐布紐爾的Diary of a Chambermaid﹐更著名﹐是南韓金綺泳50年代的《下女》﹐《爸媽不在家》像它現代化平庸版。

《下女》講窮人做女佣﹐以性和暴力﹐攻擊上流階級。數十年過去﹐《爸媽不在家》移師到獨裁國家新加坡﹐則講中產階級受女佣威脅﹐堆砌藉口﹐將之趕走﹐並妄想生兒育女﹐就能重建崩塌的家庭。

女主角見賓妹煮飯好食﹐巧手替兒剪髮﹐床上輾轉﹐不是將勤補拙﹐而是不理賓妹經濟困難﹐想法子將她解雇。臨尾女主人還送伊一支豔紅的唇膏﹐何不食肉糜﹐飯都冇得開﹐難不成妳叫佢搽嘴然後做雞?這就是資產階級的偽善和可恥。編導用溫情包裝﹐是他的真計算﹐假天真。

片子有幾場賓妹與少爺、男主人肉帛相見的場面(除到剩低底褲)﹐耐人尋味處﹐是沒有一絲一毫的不倫味道。這是編導的 計算 -------剝晒衫褲剝晒鞋﹐但視而不見﹐「啫啫仔﹐唔駛怕醜﹐阿姐大大抽都見過啦」(大意)。

咩都冇發生﹐冇人唱「十八摸」﹐即係冇人非禮賓妹﹐冇人誘姦男童啦。相映成趣﹐女主人由頭到尾包到實﹐除了鬧人﹐同賓妹冇任何肉體或情感接觸﹐即係消滅了同性打友誼波的可能。簡單講句﹐《爸》的目標觀眾﹐其實是師奶﹐師奶性壓抑﹐守身如玉﹐鍾意錢﹐鍾意屈人﹐最關心的老公和囝囝﹐都是柳下惠﹐冇同賓妹搞o野。

片中最衝擊性的場面﹐包括鄰居跳樓自殺、囝囝學校被打藤﹐親歷其境的只有賓妹﹐爸爸媽媽都缺席了﹐被他們而言﹐小事一件﹐於是對觀眾﹐就不痛不癢。賓妹其實不是「人」﹐是一個概念化的「人肉沙包」﹐由伊承受所有現實壓力﹐於是銀幕下觀眾代入的「爸爸媽媽」﹐就大條道理逃避所有問題:賓妹搞掂咪得羅﹐唔係請佢來做乜。

由此思之﹐就明白嚴重如鄰居跳樓﹐片子拍來都輕飄飄﹐毫無壓力: 根本唔關我(即爸爸媽媽)事呀嘛。而當賓妹取代了爸媽的身份(搽唇膏﹐穿華服)時﹐就是僭越﹐就是不識時務﹐被炒是活該。

二、少爺


打藤

看通《爸媽不在家》裡少爺與賓妹建立關係的隱喻﹐S & M關係﹐就明白片子是一「國族寓言」﹐ ------ 你以為公開打藤不人道﹐他卻道是紀律訓練﹐成長的necessary evil﹐「民眾」跟極權互相「關愛」wor﹐你又奈得佢咩何?

以國家隱喻觀之﹐賓妹直屬「極權者」(家長)﹐一如《紅樓夢》的襲人﹐是控制寶玉言行的爪牙。少爺初視賓妹如讎人﹐如東廠西廠﹐自然不過。逐漸親近﹐並非賓妹助少主解困﹐互愛互信﹐而是經過兩件愛恨交纏的事件:一、賓妹被誣偷竊﹐回家向少主叉頸狂鬧;二、賓妹好言相勸﹐少爺踩車斷手。

前者賓妹拔劍鎮主﹐當機立斷;後者是天譴﹐是一記列祖列宗向不肖子孫的掌摑(片初爺爺遺照掛歪了)。

這顯然與少爺一次又一次的自殘(第一場訓導室自傷手臂)、被毆(第二場玩Tamagochi被打)的「母題」相關。愈打愈愛﹐賓妹與少爺的感情﹐通過極端關係建立﹐互相誣陷、互相攻擊﹐賓妹被極權者(男女主角)壓逼﹐而少爺也就像狗般被訓練﹐一次一次身體被試鍊﹐而後被馴服﹐信任賓妹的愛。

末了少爺為保賓妹名節﹐於廁所與肥仔戰鬥﹐傷人後﹐登上禮堂舞台被師長鞭苔﹐一下一下屎忽開花﹐他沒有反抗﹐只流下眼淚﹐是終極委屈﹐終極深邃的愛。

用愛的名義﹐將叛逆者馴服﹐一如大陸共匪和香港左膠﹐用血濃於水﹐包容互愛﹐仇人也是鄰舍﹐我去第三世界吊頸遺愛世人﹐愚弄香港愚人一樣。這也就是《爸媽不在家》的用心險惡。

極權者(爸爸媽媽)用錢收買僱佣兵(賓妹)﹐誘導無知小童﹐與之建立感情﹐然後坐享其成﹐將少爺無知的愛﹐假借到自己(極權者)身上﹐延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無聊中產家庭。

少爺一次一次被打﹐被侮辱﹐包括車廂Tamagochi玩具被親父打落﹐他都噤若寒蟬﹐從沒想過反抗﹐沒想過離開家庭半步﹐到花園走走。

少爺屎忽開花﹐不像《四百擊》的主角走到海邊﹐也不像《細路祥》的少年走上街頭。他的心﹐他的自尊﹐已被「愛」消磨﹐終其一生﹐如無意外﹐他只會是一頭識講英文﹐資本主義的走狗。

三、爸爸媽媽


生仔有屎忽

《爸媽不在家》以題材論﹐完全不用時下流行的抽離、鏡頭唔郁、所謂真實的拍法﹐令人意外。

《爸》更像三十年前的新浪潮香港電台電視劇(如方育平那種)﹐節奏伶俐﹐對白精警﹐混入更多商業流行電影作業手法。

職業演員﹐可歌可泣﹐連個賓妹都有戲味。而片子用手搖攝影﹐動作場面效果強烈﹐少爺迅電不及掩耳地(框外)被打﹐聲效強勁;少爺與肥仔於廁所打到爆缸﹐剪接剌激; 賓妹目擊鄰人跳樓﹐高反差旋轉鏡頭製造(所謂)「超現實」效果。稱這部電影「寫實」﹐未必準確。

更離奇﹐是多種母題的極端運用:「雞」(Tamagochi、雞旦、雞腿)、「頭髮」、「駕車」、以至最離譜的「食煙」。片子結尾﹐機場阿星保安唔准男主角食煙﹐佢就真係唔食﹐我就想﹐難怪佢o地會拍出這樣的電影。

全片情節之鬆散﹐場面之堆砌﹐觀點之含混﹐原來令人不敢恭維﹐有趣之處﹐是編導出奇節制﹐多重「省略」﹐抽去一哭二鬧三上吊的場面﹐於是立刻「升格」。

一如前述﹐關鍵場面﹐如鄰居跳樓自殺、囝囝學校打藤﹐爸爸媽媽都失蹤了。含含糊糊﹐隱而不顯﹐頭腦簡單的觀眾﹐立刻會覺得片子「高級」了: 暗場呀﹐留白呀﹐好有想像空間呀。

想清就通﹐極權者(爸爸媽媽)所以「消失」了﹐沒有什麼高尚的理由或境界﹐他們只是唔想take side﹐想含糊其事﹐混過去而已。

個仔明明冇做錯事﹐但一係退學﹐一係畀人公開打藤﹐你揀邊樣?這是道德判斷。一如小學洗腦國民教育﹐一係要﹐一係唔要﹐《爸》片的父母﹐唔做決定﹐推個賓妹出來負責和孭飛。賓妹搞唔掂(即無能)﹐或搞得太掂(即僭越)﹐其實冇分別﹐都係要被炒。

由此思之﹐就明白《爸媽不在家》講金融風暴﹐血流成河﹐中產家庭流離失所﹐但觀眾看來毫無壓力﹐感染力接近零: 片子根本唔想挑動父權呀。

阿爸失業﹐轉做夜間保安﹐畀阿差上司狂小﹐編導就即刻羅個好遠好遠的wide shot﹐我睇唔到我睇唔到。阿媽做炒同事的劊子手﹐罪疚感零﹐難不成佢唔驚生仔冇屎忽?咁「真實」﹐會令觀眾不安o架嘛。

回到最初﹐何解《爸媽不在家》的男女主角﹐對個賓妹咁無情?

世間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恨﹐也沒有無緣無故的無情。一如潮語「陳雲本是無情物」﹐香港少數清醒的人﹐對大陸共匪的無情無感無愛無痕﹐一切其來有自。片子末了﹐一家團圓親子樂﹐只是中產階級集體打飛機的幻覺。

2 comments:

我 said...

洗腦電影太多,多到腦袋都麻木,不懂分辧了。

阿武 said...

咁佢o地咪成功o左o羅。
最恐怖﹐所有人睇完﹐意見立場都係差唔多o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