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15

沉默的賤吾

日本是不是一個有希望的國家?我不是日本人,沒有資格說甚麼。只知道大家看著日本的災難而呼天搶地或歡呼吶喊的時候,我覺得身為一個人,「沉默的我更加實在」,這句話是到過日本仙台讀書的魯迅先生說的。
亂打主意:回歸基本

日前看垃圾報章﹐有篇文字提到魯迅二字﹐小弟遂看看。可笑的是﹐作者連魯迅原文都quote錯﹐重夠膽加個「」號﹐根本是人云亦云﹐copy and paste的。稍通魯迅﹐都不相信他會像作者所言﹐鼓吹「沉默的我更加實在」。

依上文下理﹐作者好像說﹐「呼天搶地或歡呼吶喊」﹐是情緒的反應;反之﹐「沉默的我」﹐克制泛濫的愛惡﹐理性思考問題﹐就「更加實在」了。情緒化是中國文人﹐網民﹐以至影評人的通病﹐魯迅是史上最偏激的大家﹐比起陶傑﹐除了沒那麼無恥和猥褻﹐也略無遜色。作者quote史上最偏激文人的話﹐來自詡持平和理性﹐是表錯情了。

看看魯迅原文:

「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
野草題辭 (1927年)


驟看費解﹐對照同年魯迅在香港演講<無聲的中國>﹐就比較明白:

「青年們先可以將中國變成一個有聲的中國。大膽地說話,勇敢地進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開了古人,將自己的真心的話發表出來。」

了解魯迅執筆時中國的時局﹐自會知道﹐魯迅所謂因「沉默」而「充實」﹐不能望文生義﹐是不能亂「肯定」的﹐他要逃避審查﹐才寫到玄之又玄。

「假如先生意以『面前站著一個中學生』之名,一定要逼我說一點,那麽,我說:第一步要努力爭取言論的自由。」
<答中學生雜誌社問>(1932)


這些文字﹐都有一個共通的母題﹐就是拒絕沉默﹐要求發聲﹐「我對於這死亡有大歡喜,因為我借此知道它曾經存活」﹐與「沉默的我更加實在」﹐恰恰是兩極。

史料俱在﹐網上零收費﹐小弟花個巴十來分鐘搜尋一番﹐已找到好實在的理據。再發掘,你當會發現更多。這是後現代網絡乏味之處:來得快去得快﹐連揭發某些人的不負責任﹐都來得那麼的毫無懸念。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