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322

The invisible kid



街談巷議曾經人氣鼎沸﹐案發距今也不過一兩個月﹐然而一切有關「皮箱殺人事件」的絮果蘭因﹐人們大概都再沒興趣知道。

狙擊是枝裕和

從JFK式暗處藏有第七支鎗﹐垂死警員口述歷史可歌可泣﹐再發展到調查遇害多年警員梁君﹐真實身份原來姓劉名健明﹐事已至此﹐再咀咒港特新聞從業員劣質實屬浪費時間﹐讓我覺得好奇的﹐反而是不久之前﹐在「皮箱殺人事件」仍沸沸揚揚十分熱鬧時﹐記者處理該則新聞的手法﹐卻一反他們慣常的獸性﹐遂與千載難逢揚名國際的機遇失諸交臂。

我的意思是﹐他們九成是電影盲﹐曾經涉獵的盜版光碟﹐只限《無間道》到《禁室培慾第VII集》的範疇﹐所以﹐才會掉以輕心﹐白白錯過破門入屋﹐搜掠藏著一個恐怖皮箱的變態家庭的機會。其實只要記者走到旺角VCD店﹐買一隻雞版「誰知赤子心」正版光碟﹐開封再?掙指紋﹐放到日裔媽媽床頭茶几﹐翌日港聞頭條不就大功告成了嗎?進取心強要再抓緊機遇﹐說不定還可以越洋狙擊電影導演是枝裕和﹐將事件提昇到朝日新聞訃聞版的幅度呢。

濺濕腳下Bally

那部康城得獎名片「誰知赤子心」﹐大意是說一位單親媽媽﹐帶著四位年幼小孩討生活﹐為掩人耳目﹐將孩子鎖在皮箱裡﹐然後不停搬家。即使我們的筆鋒偏軟﹐心地善良﹐不像港特新聞記者出世橫空﹐也不像他們一樣可恥﹐只要略作翩翩浮想﹐就能從「現實」與「電影」間找到數不盡的巧合和疑點:電影是日本片﹐導演是日本人﹐被港特警方控以謀殺的媽媽是日裔人﹐道具有皮箱乙個﹐演員有可憐小孩﹐兇手有無良母親﹐結局有人無聲殞命blah blah blah﹐假如不怕對無辜死去的小朋友不敬﹐我只能說這個「推理劇」的前因和後果﹐真是悽悽戚戚、喪盡天良的佈局完美。

不同的是﹐日裔媽媽的皮箱可能是「親子遊戲」﹐也說不定是愛的鞭笞﹐「誰知赤子心」裡的皮箱﹐則是讓小孩從世上消失﹐將他們關在暗室﹐像披上多啦A夢的隱形斗篷﹐是讓周圍的人不再察覺他們曾在世間存在的工具。後來秋去春來﹐媽媽失蹤﹐幾位孩子性情愈演愈野﹐逐漸「失範」﹐他們的腳印和身影毫無顧忌暴露於太陽光下﹐讓人驚異的是﹐一切原來毫無分別﹐沒有身份的小孩﹐根本沒有必要躲藏﹐即使他們毫無遮蔽地站在你面前小便﹐只要他們的尿液不會濺濕你腳下的Bally﹐原來周圍的成年人﹐都會無視他們的存在。一如那顆丟在紙字簍裡的頭髏﹐何需圍讀﹐無謂排演﹐只要是演員﹐走上戲台﹐都懂得異口同聲地說:『我看不見。』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