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30

Kino電影節

一邊看Christian Petzold新片Barbara﹐一直想起戴丹兄弟的片子(尤其最近單車少年那部)﹐出Roller時﹐就覺得不一樣了: 戴丹兄弟會懶係高級(而有必要)﹐像布烈松、塔可夫斯基﹐甚至Lars von Trier那樣﹐出高級古典樂﹐Christian Petzold就不同了﹐佢播The Chic的At Last I'm Free。

播PSB的Go West﹐就cheap 得黎無聊﹐播The Chic﹐就cheap得黎啱feel﹐又唔係玩Camp﹐亦唔係好笑﹐佢純粹要回歸平常﹐港女聽容祖兒﹐o個時東德的人﹐就係聽o的咁cheap既西歌架嘛。

比起前作﹐Barbara顯得日常和平靜﹐除了「黃洋達踎監」(徒手通渠)外﹐人物衝突不明顯﹐關係單純﹐有奇情的怖局﹐沒詭奇的內蘊﹐當然是有反鐵幕電影(例如竊聽者之類)﹐反爾虞我詐、攻心計算、人性陰暗的意圖。

而當然﹐經過那個年代的局內人﹐就會明白At Last I'm Free歌詞的反諷:Barbara結局﹐像風雨過後的歸屬﹐溫柔而含蓄﹐但稍有世故的人﹐自能明白﹐Hard Rain's a-Gonna Fall﹐種種無法預知的生命無常與殘酷﹐盡在16:9的畫框以外(一對主角真能幸福美滿生活下去嗎?)

Christian Schwochow的Cracks in the Shell﹐則牽涉到流傳於影迷間傳說和myth﹐例如﹐文獻記載﹐羅拔迪尼路要做司機﹐就去查兩個月的士:而張艾嘉做企街﹐就真的要去廟街做雞嗎? 徐子珊要被輪大米﹐就要去蒲老蘭搵黑鬼嗎? Cracks in the Shell呈現舞台劇導演與演員的權力鬥爭關係﹐老餅以教育之名﹐行磨折學生演員為實、替少女作精神解剖。

柿子揀軟的捏﹐共產黨員梁振英﹐想替梁偽政府建立淫威﹐不會向23條硬闖﹐佢先向老人生果金審查制下手﹐先向最無知、最無能的老人開刀。又例如﹐學校的教師和校長﹐想拉學童入廁所強姦﹐不會揀老竇查Rolls的﹐要先揀孤兒﹐低能、智障、痴肥﹐老母吸毒新移民兒童下手。同理﹐Cracks in the Shell裡的舞台劇導演﹐揀一個隱藏精神病的少女做話劇主角﹐依弗洛伊德學說起﹐從童年創傷入手﹐將佢培養成怪物。

傳說中﹐有些導演﹐例如法斯賓達﹐甚至王家衛﹐都以藝術創作之名﹐行玩弄操控演員之實﹐影迷看本片﹐會得到內幕交易一樣的快感。

與此片比﹐《黑天鵝》真是既幼稚又腐淺:以驚慄片包裝﹐夾雜女同志互磨的gimmick﹐Natalie Portman幻覺連場﹐只是逃避現實的借口。

Cracks in the Shell耐人尋味處﹐是人際間的剝削﹐無所謂對錯。舞台劇導演的搞作﹐想操控人心﹐作活體實驗﹐被實驗的女主角﹐從崩壞的家庭與人際間苟活過來﹐破除種種玫瑰色的fancy﹐直面磨難﹐末了禍兮福兮﹐誰有權當全智的上帝﹐冒陸判開庭﹐三言兩語﹐說得清楚?

1 comment:

Anonymous said...

Very energetic post, I enjoyed that a lot. Will there be a part 2?
My web site - perfumes barat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