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621

港孩一加一


老實說小弟從未去過元朗菜園村﹐看完《1+1》﹐自覺對菜園村的認識﹐同沒看沒什麼不一樣﹐真是令人吃驚。我不敢說片子以菜園村、反高鐵什麼的作背景﹐不過是綽頭﹐但有趣的是﹐除了讓觀眾看多了一點菜園村村屋﹐綠油油的實景外﹐觀眾對村民的日常生活、應世態度﹐對村民面對的困難﹐對村民被建制和傳媒壓逼有增多了解嗎?恐怕沒有。

種竹求洩忿

有說港產片的特點是逃避現實﹐某程度言﹐這也是《1+1》的特點﹐編導將最具體的問題(暴力清拆菜園村)模糊化﹐將片中一對明明在菜園村居住的爺孫﹐與菜園村隔離化(爺孫與其他村民的interaction接近是零)﹐舍正道而弗由﹐將議題抽象化為城市VS農村﹐發展VS戀舊之類。

簡言之編導的態度﹐是通過片中爺孫漫遊港九因發展之名而被清拆的遺址﹐四圍種富貴竹的行動來呈現﹐他們的態度其實同大部分特區人無別﹐凡事皆犬儒﹐莫可奈何﹐至多滴幾滴眼淚。面對不公義的事情﹐只要事不關已﹐盡量迴避﹐置身事外﹐然後精神勝利﹐冷嘲熱諷(《1+1》的攻擊目標係港鐵和市建局)﹐行動的極限﹐不外乎是傷逝和聲援(具體化為種竹)。當然﹐小弟不敢說﹐假如《1+1》除了抒發激憤和感傷外﹐真係深入描繪菜園村村民的生活﹐戲院還會放映嗎? 還會得什麼鮮浪潮大獎嗎?

我愛方育平

《1+1》另一明顯的問題﹐係信息過量﹐各種「隱喻」斧鑿痕跡太重﹐對白唔係人話。小弟相信編導係劇場出身﹐即使片子視覺語言不錯﹐但他們未弄清楚電影這媒體的本質﹐係要呈現非常具體的氣氛和情景﹐如非技藝一流的工匠﹐太概念化的情景和喻言﹐只會令觀眾覺得虛假﹐不投入﹐然後爆粗。最明顯的﹐係一、石屎森林種富貴竹;二、從一樓擲幾百個一亳子落樓扮落雨。這類搞作﹐本質係非常象徵性(孫女用一毫擲龜﹐爺爺用一毫擲孫女)﹐舞台化﹐用寫實的電影語言出之﹐信服力非常低﹐所謂make-believe﹐要做到以假亂真﹐唔係講咁容易﹐當爺爺用好多好多一毫子落雨咁擲孫女時﹐孫女雨中起舞﹐我背後的肓毛卻低呼「痛死佢羅」。

這位盲炳觀眾的反應﹐正正道出了《1+1》的問題了﹐片子同很多利用兒童說大人故事的電影一樣(如楊德昌的一一)﹐以疑似童話包裝﹐卻沒打算進入兒童的視覺世界(方育平就做得到了)﹐不斷將字字珠磯的對白塞入兒童嘴吧(然後銀幕下的觀眾就拍脾叫絕)﹐自然做唔到超現實﹐不問情理的夢幻的效果(如法國名片《紅氣球》)﹐簡言之﹐就是不合常情(例如結局爺爺旺角尋回失散孫女﹐整個處理都很別忸)。

港孩顯魅力

例如﹐孫女摔破爺爺錢罌的一場戲﹐她係門後搵番一毫子﹐然後用疑似「苦行」的方式(五步一叩)﹐從客廳爬到門外搵爺爺﹐編導如此硬橋硬馬地硬tag八十後反高鐵運動﹐又係咪硬膠了一點點呢? 孫女跟爺爺的對白﹐原來不無童趣(「典解輕鐵唔收一二毫﹐但又會找番一二毫畀乘客」?)﹐頗為機智﹐但片子過分「成熟」的處理(與兒童的世界割裂)﹐只是煞風景。我要恭喜做孫女o個位妹妹﹐佢的表演充滿魅力(唔係講笑)﹐不管劇本對白有幾兀突和機械﹐佢都表現得無比活潑和精靈﹐港孩都畀人鬧得狠矣﹐伊替同輩平反有功。

小弟最喜愛的﹐還是片尾那些已經﹐或瀕臨於被摧毀的舊風物(社區、街角等等)硬照﹐配上某首不知名的歌曲﹐歌者憂傷地唱「我不明白﹐我不明白......」﹐小弟有思之淚下的感覺。惜乎片子前文未殝完善﹐感動不了我﹐小弟眼眶的鱷魚淚﹐終究流不下來。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