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17

20071210

大師何其多



聽說台灣金馬影展中譯 To Each His Own Cinema 為《浮光掠影 - 每個人心中的電影院》﹐這算「直譯」嗎﹐真是鄉土得緊﹐比起香港片商的《給康城的情書》﹐焦點對準「康城」和「卅幾個大師」﹐見微知著﹐台客失諸戇居﹐港燦則迷失於名利場﹐那是對權力無法自控的迷戀和膜拜。假如有茂利斗膽改譯《給電影(院)的情書》什麼的﹐就太沒生意頭腦了﹐要知道﹐人們要看的不是「電影」(更遑論「電影院」)﹐他們不要看什麼鳥費里尼﹐他們只想與有線主播陳貝兒聯袂走上紅地毯﹐死扯李安﹐「低炒」湯唯﹐在閃光燈下張開探射燈一樣的勢利眼(即使明明虛不受補)。

真叫《給電影(院)的情書》﹐門堪羅雀是必然的結果(太楚浮﹐太瓊瑤﹐太七十年代了)﹐比較適宜安排新華或影藝獨家公映﹐放那個三五七天﹐總票房不多不少﹐是三萬八千八十八元整。卅多條影片﹐都將導演credit放到片尾﹐這是「猜謎遊戲」﹐是滿足影痴的虛榮吧﹐方便懶惰的大師重複重複又重複﹐也方便白痴仔口水花四濺(『頂﹐我一見珍摩露﹐一見到個著黃色雨衣的人﹐就知個導演係邊七個啦』)。所以到了最後一條影片﹐在編導credit閃現前的千分一秒﹐我聽見後排鬼婆情不自禁低呼Ken Loach﹐除了狗熊所見略同﹐我就想:康城真不是蓋的。

Warning: 戲院放的不是菲林﹐畫質欠佳,非常搵笨。片目也和康城官方公佈也不同﹐多了大衛連治﹐沒了高安兄弟。

20071206

超低腰免勒褲頭



日前讀一份垃圾報紙﹐有個小作家這樣寫:「要理解《神探》,進場前應該先看看日本漫畫家山本英夫的《異能者》。裡面講述一個接受額葉開洞手術的男人於手術後發覺自己看到平常人看不到的東西...」此人是暗示《神探》蹺段抄自日本漫畫嗎? 值得注意的是﹐他所謂「應該」先閱讀某漫畫﹐然後才「理解」某電影內容﹐這套調調在特區愈趨普遍﹐並非孤立例子﹐只要到各式新聞組看看﹐「《神探》激似某日本漫畫邊度邊度」一類隨感﹐滿坑滿谷無謂盡錄。韋家輝鬍鬚勒突娶左老婆﹐他會開行空調躲進被窩﹐左手吃杯麵右手上網﹐一邊追看《20世紀少年》第67集嗎?不管我的左腦還是右腦﹐都想像不來這樣的畫面。

這會是新生代共同的徵候嗎﹐概言之﹐是唱K漫畫、手機拍丸、NDS和虐打智障青年﹐組成特區的「封閉系統」﹐這就是他們理解世情萬象的point of reference。試讀石琪如何評《神探》:「拍攝人格分裂的影片早已很多(希治閣《觸目驚心》最經典),但本片與眾不同」﹐石琪不會「技術犯規」﹐叫讀者「先看看日本漫畫家山本英夫的《異能者》」﹐他會援引經典電影﹐再說明《神探》「與眾不同」之處。新新人類不會這樣看電影﹐老餅還在苦苦質問為何割耳﹐新新人類已另闢蹊徑﹐追問到底誰是梵高了。他們說不定會補看《異能者》﹐但絕不會看《觸目驚心》﹐他們不相信藝術﹐不相信電影﹐他們甚至覺得漫畫也不用印製成書(又是為了環保﹗)﹐網上盜看更佳。他們喜歡潮爆﹐他們不受羈勒﹐他們習慣旁徵博引﹐他們渴求 hit below the belt。